•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章念驰:两岸和平发展期需要倍加呵护

2009-07-08 11:33:00
来源:
字号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两岸关系问题专家章念驰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专文表示,胡锦涛主席的新两岸关系论述已完整构成,为和平发展新时代勾勒了一幅蓝图:即经济上以建立更紧密经济合作机制为平台,政治上构筑起两岸和平协定为方向,在文化、外交、军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机制,逐渐构筑起“一个中国”的认同,两岸共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和平发展期”是“和平统一期”前的一个长长的历史过渡期,是培植两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认同的历史阶段,是建立胡锦涛所提倡的“共同开创”、“共同享有”、“共同家园”、“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过程也可以说是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过程。在这个新的长长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建立新的认同,培养新的感情,而还不是完成统一。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趁势而上,让台湾人民感到两岸和平发展对他们有利,符合他们利益,构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需要倍加呵护的和平发展期”。文章摘录如下:

  一个悄然来到的历史新时期

  去年台湾“3·22大选”尘埃落定之刻,也是揭开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之日。它宣告了一个旧的两岸关系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时代的开始;两岸关系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与症状,需要我们去顺应,去呵护。

  其实这新历史时期到来是有迹可循的,从2006年岛内县市长选举,国民党掌控了四分之三优势;2008年初“立委选举”,国民党又获四分之三优势,陈水扁政权的败兆已暴露无遗。再往前追溯,百万“红衫军”罢扁运动,已宣告民进党政权已由盛而衰,民众对这条极“独”路线已显不耐。2004年的“3·19枪击事件”,只是“台独”势力不择手段地给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勉强维持了政权。“台独”势力这么快的由盛而衰,是罕见的,台湾再次政党轮替是必然的。一些了解台情的人士,早就在问马英九和我们自己同一个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

  在2008年“立委选举”和“总统大选”中,大陆因素——强烈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和实现“三通”——第一次成了选民的选择,开始影响选情。民众要求两岸实现和平发展,这个“国共共识”,也成了马英九竞选的诉求。他对民众许诺,他的当选将实现“三通”和结束两岸对抗。最后选民选择了马英九,陈水扁丧失政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贪渎,而是他所代表的时代的寿终正寝。

  两岸的一个新时期——或可称为一个新时代悄然而至了,只是硝烟让我们的眼光暂时丧失了政治敏感。 

  新旧两时期的区别

  两岸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两个时期。从1949年大陆解放,蒋政权退踞台湾,到2008年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这六十年的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它的前四十年是两蒋统治,后二十年是李登辉陈水扁统治。前一时期相互指责为“匪”,采取“汉贼不两立”做法,“老死不相往来”,人为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后一时期则采取“去中国化”政策,将两岸关系渐渐变为“一中一台”或“一边一国”关系,将“反共”变为“反中”,对大陆采取“戒急用忍”政策。这六十年中,两岸基本没有正常往来,经济、文化、政治关系极其脆弱,双方充满敌意,冲突不断,互不信任,虽然没有发生全面军事冲突,始终保持着“和平”,但对抗不断,可称“和平对抗期”。

  这样的环境,造成“恐共”、“仇共”、“反中”、“拒中”、“自保”、“自立”等等意识就不奇怪了,由此造成“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也更不奇怪了。直至“台独”党登上执政舞台,用“爱台”、“正名”、“公投”、“修宪制宪”、“去中国化”……将两岸推到战争边缘。但民进党低估了大陆广大民众追求统一的顽强意志,低估了中国文化维护统一的生命力,低估了大陆人民反分裂的决心与能力,低估了改革开放对两岸的影响力。而陈水扁之流的贪婪无德又过快地折损了“台独”的“正当性、理想性”,使两岸关系主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追求两岸的共同发展,追求两岸的和平稳定,成了两岸最大的公约数,于是“和平发展”取代了“分裂自保”,也终于促成了台湾再次政党轮替。

  马英九主政后,他尊重“九二共识”,恢复了“两会”商谈,使人为阻隔了六十年的两岸关系,实现了全面的历史性的通航、通邮、通商,使两岸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全面展开;过去人们不敢想像的“台湾游”竟成了现实,“陆资登台”,“赴台求学”,也都将一一实现,两岸藩篱一一在被拆除,交流的桥一一在被搭建,对话谈判的机制一一在被建立;而“台独”挑起的各种“正名”、“修宪”、“公投”、“族群”、“统独”、“省籍”、“去中国化”等等垃圾,如同暴雨骤风后的沙滩,被卷得无影无踪。

  胡锦涛的新两岸关系论述也已完整构成,他推出了许许多多过去没有的温柔举措,他为和平发展新时代勾勒了一幅蓝图:即经济上以建立更紧密经济合作机制为平台,政治上构筑起两岸和平协定为方向,在文化、外交、军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机制,逐渐构筑起“一个中国”的认同,两岸共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新的“和平发展期”是以“三通”为起点,以广泛交流为基础,以更紧密的经贸合作为平台,以和平协定为目标,以对话与谈判为手段,逐步建立起两岸新的认同。这与旧时期敌对、隔绝、封闭的两岸关系迥然不同,是一种崭新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两岸关系,是开放的两岸关系。我们可以预见,它必将孕育出新的两岸认同,因为什么样的环境一定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意。因此我们称这个历史新时期叫“和平发展期”。

  “和平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和平发展期”是“和平统一期”前的一个长长的历史过渡期,是培植两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认同的历史阶段,是建立胡锦涛所提倡的“共同开创”、“共同享有”、“共同家园”、“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过程也可以说是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过程。

  过去两岸是在两个轨道、两种制度、两个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上行进,自然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会产生不同的国家认同与身份认同。但是进入“和平发展期”后,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压迫下,两岸大大加快融合力度,迫使两岸抱团取暖。于是两岸民间的交流、政党交流、“两会”交流、“政府”交流空前热络,成为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掉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民族认同。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形成新的共同利益,新的共同价值,新的文化生态,新的文明秩序,只是这个过程会很长。这就是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指出的“共同缔造论”。

  两岸进入了这全新的历史阶段,但很多人还很不适应,两岸斗了六十年,尤其后二十年,总是“台独”挑衅,我们反击,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如今忽然不斗了,说要和平发展了,于是让一些人不适应,反而无所适从了。有些人看到“惠台”政策不断出台,而台湾支持“台独”的比例不降反升,焦虑感丛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怕民进党再度执政“覆水难收”……对“和平发展期”的战略意义缺乏应有认识。

  马英九主政一年,正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加上被陈水扁糟蹋八年后残缺不全的岛内政经,他的支持率一度大幅下降,光环大为暗淡,蓝绿都有不满之声。他虽然没有让台湾经济“马上好起来”,但他明智地让两岸关系好起来了,他说两岸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地位应高过对外关系,这为一个健康的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马英九的表现虽不完全尽人意,但过半民众认为要重选领导人的话,还是会选择他。因为民进党依然没有改悔与觉醒,仍然只会伶牙俐齿地为反对而反对,民进党成了陈水扁的人质,没法转型。形势对“台独”越来越不利,民进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出现了极度焦虑,因此支持“台独”的比例反比民进党执政期高,我们不要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当前是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期” 的第一年,发展趋势总的来讲是健康的,两岸国共论坛与“两会”制度化磋商都卓有成效,全面交流、全面合作成了这时代的主旋律,也成了新的两岸关系的化学催化剂,让两岸关系与以往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个新的长长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建立新的认同,培养新的感情,而还不是完成统一。因此这个历史时期还有许多不属于统一的内涵,对此我们应概括承受,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这是我们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任何盲目与急躁都是于事无补的。例如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尽管我们不喜欢,但又必须承认与接受这“和平发展期”中存在的阶段;又如美国对台军售还不会停止,也是这个阶段中的必然。这个历史阶段必须拥有双赢、甚至多赢观念,这一切将不以人们的喜好而改变。

  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

  我们应清楚意识到我们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爱惜,要呵护,不能因为历史的恩怨,不能因为绿营选民对我们的不理解,就丧失信心,怀疑“和平发展”方针的正确性,以对抗思维来处理两岸可能出现的矛盾。我们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趁势而上,让岛内选民感到两岸和平发展对他们有利,符合他们利益,构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在“放与收”和“予与取”的关系上,要抓住机遇,大开大阖,不要坐失时机,重蹈历史覆辙。

  我们应清醒看到两岸关系的基础薄弱,“和平发展”会有曲折和反复;涉台工作中无小事,我们更应小心谨慎处理每一个关系,应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处理涉台事务。两岸一些深层政治关系问题,可以先研究起来,而不要轻易触及,做好周全准备,统一好思想,否则很容易伤感情,引起关系全面倒退,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和平发展期”应该解决的。从《中国评论》发表关于两岸和平协议的讨论看,双方目前还有一定的认知差距,这需要时间来解决,要做到水到渠成。

  总之,“和平发展”开局的第一年,互动是良好的,进展是顺泰的,形势是喜人的,是六十年来未有之局面。我们在顺境中要看到隐藏着的危机与问题,同样,我们要在困难时看到光明与不失信心。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台独”与西方反华势力多么不愿见到两岸统一,但我们正一步步走向融合,走向统一!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