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逸舟:两岸和平发展前景广阔 “台独”无法前行

2009-07-01 11:31:00
来源:
字号

  台湾问题专家李逸舟,在新出刊的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专文,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台独”问题》。文章从宏观战略格局、历史成因与岛内政治因素、国际环境、两岸互动等各个层面,对“台独”作了深入透彻分析,呼吁人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胡六点”精神,满怀信心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全文摘录如下: 

  一、宏观战略格局中不存在“台独”得逞的现实可能  

  邓小平当年有言,统一首先是一个情感问题,是一个民族的感情问题。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一理想与维护统一的历史传统、近代史上曾经遭遇割地赔款的屈辱记忆,决定了中国人民及其领导者决不允许台湾再次从中国版图分割出去的誓死信念。这种信念所传达出的群体意志是确切无疑的。这是二十多年来“台独”势力始终未能把事态真正推向终局摊牌、始终未能真正跨越统独红线的最终决定因素。 

  恰恰是在“台独”活动最为猖獗的时候,美国对台政策越来越由“ 不支持台独” 明确为“ 反对台独” ;“台独”势力持续在国际上左冲右突,但不仅未能撼动世界上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反而促使绝大多数国家更明确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中国在国内专注于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社会,在台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国际上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日益展现出负责任的建设性大国作用,进一步赢得世界各国对我国统一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长期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大陆自身的稳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是决定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决定未来两岸统一的基础与保障。 “ 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这是邓小平早已得出的结论。在国际上,我们坚决反对美国的 “ 与台湾关系法” 。实践同样已经证明,“ 与台湾关系法” 虽然妨碍了我们按照“ 一国两制” 的最初构想直接达成统一,但并不能阻挡两岸人民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统一的坚实步伐。唯物辩证法昭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只有从台湾内部逐步消除借助外力与大陆对抗的内在动因,才能最终彻底排除来自外部世界的各色干扰。

  二、台湾独不了,“台独”分子其实心知肚明 

  国家如同大圆,圆周厚实而坚固;“台独”如同大圆之内大小悬殊不成比例的小圆。在一定条件下,小圆会狠劲地折腾、左冲右突,但只要撞到大圆就会弹回,始终不能逃逸出去。设身处地而论,处于台湾一岛之上的“台独”人士,面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13亿誓死捍卫统一的人民及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大,他们对“台独”不可能性的认知与感受其实比我们生活在大陆的许多人要深切得多。早年国际上 “ 共产主义终将灭亡” 论调盛行之际,“台独”势力或许真的幻想等待时机以求一逞,但随着中国的稳固发展,这种梦幻应已逐步破灭。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 2005年2月24日的“ 扁宋会” 结束后,陈水扁在记者会上神情激动连声高喊“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在那次“ 扁宋会” 达成的十点共识中,陈水扁承诺在两岸关系上回归 “ 中华民国宪法” 、保证“ 宪改” 不涉及主权领土和台海现状的改变、加强两岸交流并逐步推动全面 “ 三通” ,明确表现出以放弃“台独”换取大陆与其打交道的意向。十天后的3月4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分组会议讨论时,发表了被广泛赞誉为中共 “ 对台新战略” 标志性文件的“四点意见 ” ,其中指出:“ 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 ” ,“ 只要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大前提,我们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 ” 。在此大形势推动下,国民党毅然抛却以往怕被扣 “ 红帽子” 的担忧,迅即由高层人士来大陆接触,促成党主席连战4月28日 的大陆之行,实现了国共领导人会谈,从此打开两岸关系一个崭新的时代。 

  最超出大陆群众想象的例子,是曾被视为头号“台独”分子的李登辉于2006年公开表示:“台独”是个“ 假议题” ,并说他从未主张过“台独”。此前,还在 2003年4月5日 ,李登辉为一批独派人士讲课中大谈“ 正名制宪” 等“ 急独” 内容后,有人私下问他对大陆太刺激会不会引来危险。李登辉多年来曾无数次地讲过 “ 统” ,后来曾无数次地显示过“ 独” ,唯这句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了的话最显特殊。与此相应的是,著名蓝营人士、名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也曾明确指称“台独”是骗人的“ 伪议题” ,并戏称国民党“ 太笨,不会骗” 。李敖近似狂狷的话语,其实透露出相当的真理。 

  三、“台独”在台湾现实政治中的实质功能是挑动省籍矛盾,夺取和保卫政权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考察,“台独”在台湾现实政治斗争中的“ 工具” 性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台独” 运行轨迹与政权争夺之间那种几近于函数与变量的正相关直接连动关系是如此的紧密与清晰。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教授早在1998年发表于《中国评论》第三期的文章中就已作出透彻的论述:“ 民进党是个投机性很强的政党,它的一切政治运作无不以选举为取向,以夺取政权为目标。对于大多数民进党头面人物而言,台独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毋宁说只是他们手中的一种工具 ”。 

  由于直接挑动族群矛盾毕竟不道德、有违基本的人权人性,而国民党则无论再怎么倾靠 “ 本土” 都不可能与自己的天然身份彻底割裂而完全放弃统一,所以 “ 统独” 就成为民进党有效区隔族群、激化省籍对立的工具。每逢重要选举,就刻意升高“台独”调门,以“ 一边一国” 、“ 公投” 、“ 制宪” 、“ 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等等激化两岸关系,转而激发岛内民众“ 受打压” 的悲情意识,最终在选举中获利。这期间,陈水扁也曾数度试图以 “ 新中间路线” 、“ 两岸统合” 、“ 你国民党如果能让大陆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一中各表,我就接受 ” 、“ 在九二会谈及其所获各项协议基础上” 、“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等等缓和两岸关系,试图以打开两岸僵局在岛内挖得部分中间选民支持,进而巩固政权;而每次目的未能达成之后,他就回头更紧密地拥抱 “ 台独基本教义派” ,巩固“ 基本盘” 。这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台独”的工具特质。 

  四、两岸紧张成为“台独”势力在岛内操弄族群对立的基本前提 

  李登辉与后来上台的民进党其实都掌握到一条规律,就是两岸紧张有利于他们在岛内调动与补强族群对立,有利于前者削弱党内的 “ 非主流派” ,有利于后者打击主张统一的国民党。其中的关键在于,在两岸持续的对抗中,大陆关于一个中国的定义与要求,在部分原本赞同一个中国的台湾民众心目中变成 “ 不近情理” 、“ 无视现实” ;大陆打击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活动,变成是对台湾的 “ 打压” 、“ 欺辱” 、“ 没有同胞情谊” ;从而形成谁与大陆对抗谁就是英雄、票就投给谁的恶性循环。

  

  “台独”势力则食髓知味,有紧张就利用紧张,没有紧张就千方百计制造紧张,不断抛出议题挑逗大陆 “ 跳” 起来说“ 狠” 话,塑造悲情哀兵之态。在这过程中,由于国民党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并不能有效稳定两岸关系,因而在岛内统独争议中逐渐处于不利境地,进而陷入政治上的全面被动;而大陆则不得不持续耗费巨大的政治经济资源去反对和遏止“台独”,长期被动,疲于应付。直至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 “ 四点意见” ,这种恶性循环才得以打破。

  五、“胡四点”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 

  2005年3月4日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 四点意见” 。随后,国民党提出由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要求。4月,大陆在国民党并未改变 “ 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 立场的情况下,正式邀请连战来访。两党领导人在 “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中,除共同宣示坚持“ 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促进两岸“ 三通” 、促进终止两岸敌对状态等共识外,专门明列“ 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 ” 。这表明,国共两党经过二十多年的互动摸索后,在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终于达成一致,实现了 “ 对接” ,标志着中共关于“ 两岸同属一中” 的政策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笔者当时由此断言:“台独”已是强弩之末,两岸关系从此将逐步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继“ 四点意见” 以后,胡总书记还陆续就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多次发表谈话,构成了中共 “ 对台新战略” 的系统内容,并于 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讲话中总括其成。

 

  六、落实“胡六点”精神,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胡六点” 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外事务、军事互信等各个方面具体描绘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目标,确立起两岸经由长期的经济文化融合逐步实现最终统一的正确道路。   

  “ 胡六点”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架构设计,基础建立在一个中国之上,以统一为指向。对于未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负面状况,“ 胡六点” 本身内含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机制。比如“ 恪守一个中国” ,“ 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 ;比如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明确是以 “ 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为前提,并着重申明“ 不受任何外国干涉” ;比如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则一定要建立在 “ 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而最后保证这些基础、前提确实不被动摇的基础和前提,则存在于我们可以预见的国家软硬两方面实力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及我们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分割的民族意志之中。 

  如果说以往二十多年部分台湾民众从心理上走过了一个与大陆渐行渐远的过程,那么在胡锦涛 “ 对台新战略” 确立并不断强固以后,两岸人民在思想上、感情上相向而行的一个新的战略进程已然开启,本来深藏于台湾人民血液深处的 “ 中国意识” 将不断被激活,并逐步发展成长。 

  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多一份笃定,多一份从容。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血脉情感、同文同语、同习同俗的文化基因将发挥它深远的影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大规模推进、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两岸将由经济的融合逐步达成经济的一体化,形成经济的统一。随着 “ 三通” 后两岸间“ 一日生活圈” 功能逐步发生作用,两岸人员往来及台湾民众在大陆求学、就业、定居、通婚等各种活动成为常态,民间社会联系日益绵密,人民情感持续交融,事实上将逐步实现两岸社会的融合。随着两岸交流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与大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将逐渐为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提供条件,为最终走向两岸政治的统一奠定基础。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