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周志怀:建立互信是开创两岸新局面首要任务

2008-05-21 10:24:00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字号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提出,两岸双方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机遇与转折期,建立互信对于推动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尤为重要。

  (一)务实制定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建立两岸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阶段性目标若不能切合实际,制定得高或过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两岸间的互信基础。当前应努力推动两岸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实现两岸关系稳健发展。与过去的停滞或倒退状态相对而言,稳健发展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陈水扁“台独”政权的终结,将使两岸间的剧烈对抗程度得到缓和,有助于两岸走出过去的高危期困境,两岸关系的可控性大大增加。二是两岸关系面临一个重要发展机遇,两岸有望恢复制度化对话与协商,这有利于增加两岸彼此间的互信。三是受诸多因素制约,两岸关系在短期内仍难以突破政治僵局,出现大幅度提升。四是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幷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波动仍在所难免,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两岸间的相互信任。因此,我们需要以客观、冷静的心态来审视今后两岸间的互动,秩序渐进,逐步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

  从近期看,选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以经济互动为主轴。回顾民进党过去的八年执政,陈水扁以“一边一国”做为两岸关系的定位,同时提出正名、制宪的“台独时间表”,幷不断发出“公投立法”、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入联公投”等挑衅,两岸关系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以陈水扁为代表的“麻烦制造者”的飘零,使过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的两岸关系有了调整的空间,这一调整对于两岸来说都十分重要。特别是从经济发展需求看,一方面,大陆在中共十六大提出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和平发展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台湾由于民进党执政不断向下沉沦,整体经济发展优势不再。从人均GDP看,1998年台湾为12679美元,韩国仅为7477美元,但10年之后,韩国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而台湾仅为16596美元。民进党执政后的近8年时间中,台湾包括工业与服务业受雇员工薪资成长率仅为8%,扣除通货膨胀率后基本原地踏步,远远落后于同期间韩国的67%和新加坡的26%。对于饱受意识形态执政之苦的台湾民众来说,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创造一个真正“拚经济”的外部环境。

  因此,战略机遇期不仅对于大陆十分宝贵,对于台湾来说亦同等重要,台湾经济的再出发同样需要一个机遇期。从这一角度观察,选后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首先需要为岛内经济发展服务。这当然应是马英九团队现阶段的主要大陆政策目标,而幷非其它一时难以解决、甚或争议较大的目标。这样的阶段性目标虽在短期内难以打破两岸间的政治僵局,但会有助于两岸在经济发展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稳定。

  (二)构建海峡两岸和平稳定均势是建立两岸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从未来发展看,要避免两岸关系大起大落,实现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健发展,乃至打破政治僵局,不断累积两岸彼此间的互信,可先从建立海峡两岸相对和平稳定的新均势状态做起。这种均势状态的主要体现幷不是两岸力量的对比、包括综合实力或军事实力的平衡,而首先是观念的平衡,也就是邓小平一再重申的“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而是在平等地位和基础上的协商与谈判。


  当前,构建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出现了一些有利条件。马英九在“大选”中以58%的得票率取得压倒性胜利,宣告了民进党以“台独”路线理政的失败,这是台湾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民进党的败选,使台湾不断向下沉沦的时代有望划下休止符,也使长期紧绷的两岸关系出现了向上提升的可能,构建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出现了机遇,两岸关系或将翻开新的一页。


  经过陈水扁“台独”政权的八年之乱,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社情民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主观意愿上看,海峡两岸经过八年紧张对立后,双方改善两岸关系的意愿都十分明显。从主流民意看,和平发展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景,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从观念上看,双赢理念,平等对话、协商与谈判已成为两岸普遍可以接受的共识,这些变化当然会成为构建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的重要基础。

  构建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有利于增强台湾的谈判信心。从台湾民众心态观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强烈悲情意识,使之常从被“幷吞”、从弱者视角观察两岸间的各种互动,“以大事小要仁、以小事大要智”已成为自保的座右铭。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的建立,将会有助于两岸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与协商。

  应该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和平稳定新均势状态的建立应有助于维护台海现状,也就是维护“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现状。过去八年,陈水扁当局亟欲打破两岸现状,不断加快“去中国化”进程,使两岸间的对话与谈判陷于中断,最终导致了台湾经济加速边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两岸综合实力对比的差距越来越大,“麻烦制造者”的国际形象也难以摆脱。美国戴维森学院东亚政治系教授任雪丽便认为,陈水扁政府在过去8年里一心想说服民众反对统一,支持独立,却没有能够成功转换选民的意见,累积民众的支持。而这种片面谋求改变两岸现状的举动也恰是导致陈水扁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恢复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谈判机制有助于两岸相互信任的建立。建立两岸互信需要有效平台。4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会见萧万长先生时,希望“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同月29日在会见连战荣誉主席时再度强调指出,两岸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谈判,务实解决各种问题,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其后,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明确提出,“期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早日恢复汪辜会谈所开创的海协与海基会制度化协商谈判的机制,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由此可见,大陆方面对于重开两岸制度化对话与协商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海协与海基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沟通管道与窗口,但两会间的联系与商谈却屡受干扰,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晴雨表。1993年汪辜会谈之后,两岸关系由于李登辉访美进行分裂活动而陷入僵局。1998年秋,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应邀赴大陆参访,在上海、北京与海协进行政治对话并达成两会进行制度化交流与互访的四项共识。但是,其后两岸关系却又因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而再受重挫,中国大陆积极准备的汪道涵会长赴台被迫取消,两会接触、交流与对话的政治基础也随之丧失殆尽。

  海协与海基会恢复接触、交流与对话是两岸关系转暖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新均势。只要两岸能够坚定的坚持“九二共识”,沟通渠道是畅通的,对话协商是及时的,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两岸间片面打破现状和发生误判的状况,从而为累积互信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两岸相互信任尚须两岸双方互谅互让。一方面,台湾希望大陆能够展现更大的弹性,另一方面,大陆也期待台湾能够务实制定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客观上看,两岸政治互信的建立,仍需一个盘整期,需要冷却激情、摒除对立。但从现实面看,建立政治互信的任务又难以拖延、无法回避。双方如能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当对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发挥良好的开局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