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闽:“汪辜会谈”十五周年回顾与思考
四月二十九日 ,是著名的“汪辜会谈”十五周年纪念日。十五年前的今天,海峡两岸两位著名的老人——汪老和辜老在新加坡海皇大厦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揭开新页。
十五年后的今天,由于台湾政治的“变天”,宣告了“台独”路线的破产与两岸关系春天的来临。尽管马英九要到5月20 日才能正式上台执政,但是性急的媒体及各方面人士已经在热切期待两岸商谈的重新启动,加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汪辜会谈”已历十五周年
人们在期盼之余,回首往事,不由惊叹时光匆匆:“汪辜会谈”——这个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觉已历十五周年了!当年会谈的主角汪辜二老均已仙逝;呜呼,哲人其萎,事业永存!“汪辜会谈”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
作为长期从事台湾及两岸关系新闻采访的记者,笔者当年曾赴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有幸亲睹汪辜二老的风采,亲历两岸商谈现场,独家采访了两岸两会的秘书长,第一手采写了这个影响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新加坡采访的八个日日夜夜里,笔者深切感受了两岸民众和海外侨胞对汪辜会谈的寄望,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亲眼目睹了两岸两会相关人士为达成“汪辜会谈共同协议”而殚精竭虑,日夜辛勤工作,不负两岸民众之托。
15 年后回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尽管今时今日的两岸关系已非往昔,其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越了此前,但笔者深感“汪辜会谈”模式及精神内涵,对于不久后即将重新开启的两岸两会协商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先易后难,定位准确
1993年4月27日 上午,备受中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四楼会议大厅举行。十时零七分,海协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众多中外媒体的闪光灯及录影灯的辉映下,从会议桌上伸出手,握住了两岸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这一刻,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由此迈向深化;这一刻,开启了两岸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彼此间关系问题的新页。
“汪辜会谈”持续了3 天,达成了四项重大成果:《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及会谈制度协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和付诸实施,不仅有效地保障了两岸民众的权益,还有利于两岸两会今后更有效地在各自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协商、开展合作,以进一步解决两岸事务性问题及促进两会间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活动。
“汪辜会谈”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高潮,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和平统一的信心和前景。
“汪辜会谈”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定位准确:“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由于这个定位,避开两岸间高度敏感的政治性议题,这样就能保证两岸首次高层会谈能取得成果。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议题选择。众所周知,当时两岸分隔四十余年,台湾刚刚开放赴大陆探亲不到5 年,彼此之间还充满猜疑、恐惧和敌意。要想打破这些坚冰,和平发展双方的关系,需要善意、互信的累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万事开头难,头几步的议题选准了,积累成果,加强互信,取得经验,后面的发展反而更快。
事实上,两岸两会在成立之初的接触商谈中,曾遇到过政治障碍。1992年3月及10 月,两岸两会在北京及香港两度协商,就曾一度卡在“一个中国”原则的书面表达上。而“一个中国”原则如不能达成共识,将会窒息两岸两会今后所有的商谈。后来双方以东方智慧,用“口头表述”,不涉及其“政治涵意”的方式达成共识,为次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这个“口头表述”,就是后来在台湾岛内政治斗争中掀起巨大风波的“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中还有个小插曲:由施明德率领的12 位民进党“立委”及“国代”组成“反对国共统一谈判宣达团”,也在会谈前赶赴新加坡,在海皇大厦楼外散发“台独建国纲领”,表示抗议。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施明德 先生。不过他们一行人并未达到目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一位外国记者向笔者表示,这些人是来搞事的,“汪辜会谈”讲的很清楚是“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怎么能与“国共统一谈判”挂得上号?!由此可见“汪辜会谈”的定位的确是充满智慧的。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首次正式会谈,从会场的布置到会议程序的安排,两岸两会都十分注重谈判地位平等和彼此相互尊重。
在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双方各十人在长条形会议桌就座。由于此次会谈是海协会长汪老提议发起的,双方协商同意汪老在第一次会议上首先发言,而第二天的总结会则由辜老先发言。
在会谈开始时,汪老第一句话就是:“我首先转达江泽民先生、李鹏先生向辜先生的问好,并请辜先生转达他们个人对李登辉先生、连战先生的问候。”汪老并说,他们也向曾支持这次会议的郝柏村先生问好。这个开场白即尊重了对方,又提高了会谈的档次,使会谈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四月二十九号上午十时四十分,汪辜二老在海皇大厦签署“汪辜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该四项协议全部分为四份,简、繁体文本各2份。5 分钟后,当他们签完第一批文件,在两岸两会参谈工作人员的热烈掌声中,汪辜二老站起交换协议,并交换座位,然后继续签署第二批文件;引来100 多旁观的记者们一片笑声。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汪辜会谈”落幕,成为迄今为止两岸良性互动的范本。
相互尊重,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对他方意见、观点的重视上,不强加于人。据悉,在关于“汪辜会谈”协议文本的名称上,海协就先后提出过多达6个版本,供海基会考虑。最后,双方经多次磋商,才达成“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的名称。
笔者在新加坡曾独家访问了大陆海协及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邹哲开和邱进益。在有关两会的商谈事宜之外,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自己谈判桌上对手的称赞。邱先生多次向笔者表示,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先生“是非常好的谈判对象,看问题比较宏观,我蛮钦佩他的。”无独有偶,邹哲开秘书长也认为邱进益先生是位务实、坦诚的对手。这种相互尊重的理念和精神,深深渗透在两岸两会人士的血脉里,这才有“汪辜会谈”的丰硕成果。
求同存异,寻求共识
毋庸讳言,在两岸两会商谈中存在分歧、存在不同意见,甚至双方观点难以交集,一时谈不下去,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两岸分隔几十年,双方社会制度、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谈判中有种种摩擦、噪音是可以预见的。谈判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妥协、讨价还价、寻求共识的过程。
“汪辜会谈”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双方在如何看待两岸经济发展的现实、是否将两岸“三通”的议题摆上议事日程等。尽管当时对这些问题有争议,采取了搁置处理的方法。但通过会谈和协商,能使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和主张,这对今后进一步商谈,消除分歧,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
正如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海皇大厦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言,两岸之间隔绝了近四十年后进行交往,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只要双方坐下来谈,一切问题好商量。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汪辜会谈”取得的成果,就是最好的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汪辜会谈”的成功,与两岸两会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两会人员虽各有其立场和政策限制,但他们充分发挥智慧,在有限的空间里凝聚最大的共识,终于如期达成协议。
十五年后的今天回首,当年两岸两会间的不少争议今天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例如台商投资保护问题,两岸直接“三通”问题等;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必然。两岸之间经济社会差距在日益缩小,但问题永远会有,争议也仍将存在。两岸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沟通融合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需要两岸当局不断排除干扰,协商解决。
笔者衷心希望未来两岸两会的商谈者能延续汪辜二老的未竟事业,为两岸民众多谋福祉,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开辟新路!(作者周建闽 中国评论通讯社常务副社长、《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