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新:“公投”踩踏红线 大陆非一般警惕
香港《文汇报》2月12日刊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张智新的文章表示,这次“入联”行动与以往不同,其现实要害在“公投”,附带要害在朝野共识,潜在要害在08大选。在中国大陆看来,“入联”或者“返联”行动本身的危害性并未超出“终统”、“正名”和“制宪”等行径,但“公投”却是踩触红线的危险举动,因为它是“外交台独”和“法理台独”的连结点和转换枢纽。意味着“统独”选择的公开摊牌,离公开宣布“独立”近在咫尺。
2月1日台湾“中选会”的表决,让“入联公投”铁定成局,岛内对其牵制和杯葛的唯一希望,只剩下蓝营发起“拒领公投票”一途,而这仅剩的一途能否落实,尚有不少未知数。而中国大陆中台办、国台办随即发表郑重声明予以痛批,显见对其警惕和敲打的压力仍丝毫未曾放松。
惯用魔棒 自恃法宝
文章说,众所周知,陈水扁此次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入联”诉求是虚,“公投”表演是实;拚赢大选是现实目的,实现“台独”夙愿是终极理想。而且回顾陈水扁和民进党的发家史,可以看到“公投”始终是其念念不忘的法宝。
公投是公民投票(Plebiscite)的简称,又称为全民公决。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指由普通的平民投票来议决的意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来纷纷确立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8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宪法公投。作为一种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使,公投制度的设立意在弥补代议制的不足,充分体现“主权在民”原理,而赋予公民对国家重要法律和政策进行最后审议把关的权利,西方政治学将其归入“复决权”。
民进党从建党以前,直至今天为了继续执政,始终将公投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只不过还处于地下非法状态时,公投是其应对当局镇压、唤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从而达到其“台独建国”目的的工具,此后则将其作为赢得台湾选民支持的魔棒,不时拿出来挥舞一番。
由来已久 今非昔比
文章指出,台湾图谋加入或重返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由来已久。其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图谋自1997年开始,迄今累计已折腾了11次,每次都被无情驳回;重返联合国的行动从1993年算起,迄今则已是第15次,过去14次都被中国大陆轻而易举地挫败。
但是,陈水扁当局这一次执意发起的行动,与以往有几点明显不同:其一,公开以“台湾”而非“中华民国”名义加入而非“重返”联合国;其二,公开宣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辩称台湾“入联”并不图谋更改这一事实;其三,此次行动重点并不在“入联”是否成功,而在于岛内能否就此议题启动“公投”;其四,民进党发起的这一行动,迫使最大反对党国民党随之起舞,两个在“国家”认同上长期尖锐对立的最大政党罕见地出现部分共识。
按照大陆对台政策的话语体系,如果说“终统”、“正名”、“制宪”等挑衅都属于“法理台独”行为的话,加入WHO和“入联”等行为则可以归之为“外交台独”。从行为的实际效果论,“外交台独”因为大陆有更多应对资源和手段,其成功率无疑远远低于“法理台独”,其影响不仅没有像陈水扁自慰式的臆想那般“引起国际社会普遍讨论”,相反,可以使国际社会更加深刻直观地体悟中国核心国家利益之所在,理解台湾问题对于中国的特殊政治意义,因而可以判定其危害性并不一定高于“法理台独”。
踩踏“红线” 危害极大
文章认为,但是,如前所述,此次“入联”行动与以往不同,其现实要害在“公投”,附带要害在朝野共识,潜在要害在08大选。其实,中国大陆出于大局考虑,对于此次马英九、国民党被迫随扁而舞也好,乃至对于08大选究竟是谁当选也好,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静观容忍,但对于“公投”这一陈水扁屡次三番祭起的大旗,大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警惕。
在中国大陆看来,“入联”或者“返联”行动本身的危害性并未超出“终统”、“正名”和“制宪”等行径,但“公投”却是踩触红线的危险举动,因为它是“外交台独”和“法理台独”的连结点和转换枢纽。更为关键的是,大陆并非忌讳“公投”这一民主复决权形式,恰恰因为高度重视其意蕴和影响,所以才予以深入解读:一者,“入联公投”同“制宪公投”一样,恐怕不仅是“统独公投”的预演,而完全会被陈水扁之流运作为其“翻版”;二者,“公投”极有可能并不反映台湾真实的主流民意,而将多年来被各式“台独”势力尤其是陈水扁、民进党所蛊惑、误导、操弄的歪曲民意,以激进形式展露出来。按照如此分析,“公投”就意味着“统独”选择的公开摊牌,离公开宣布“独立”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