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朱卫东:1998年两岸关系述评(1)

2001-04-21 13:31:00
来源:
字号

  
  1998年,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展的总体格局继续保持稳定缓和。一方面,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使“一个中国”的大格局、大框架愈益稳固;另一方面,祖国大陆积极推进两岸政治谈判进程,使两岸关系气氛升温,海协会与海基会高层政治对话得以实现;但由于台湾当局无意化解政治僵局推进统一,并继续采取回避、拖延的政策,因此,两岸政治关系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展望新的一年,虽然影响两岸关系的大环境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围绕落实两会“四点共识”和汪道涵会长访台,将成为1999年两岸良性互动的新起点,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一、1998年两岸关系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深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发展和突破,又存在曲折和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一个中国”的大格局、大框架愈趋稳固
  
  1998年,大陆政经形势平稳发展,综合国力在亚洲金融风暴和百年未遇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下继续稳步增长;社会政治稳定,成功召开了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完成了跨世纪领导班子的部署,并积极推进一系列改革,展现了极大的政治魄力;人民币币值稳定,对稳定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作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全球的分量加重,影响力增强,从而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使得“大国外交”和“涉台外交”卓有成效,国际社会已越来越坚定地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一年来,中国领导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领导人频繁往来,美国、欧盟、英国、法国等领导人陆续访问中国,江泽民主席也先后出访俄罗斯、日本,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朱?基总理访问英、法等国;这些友好密切的互访不仅深化了双方的互利合作,更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对“一个中国”的共识和对台湾问题敏感性、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大国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战略或伙伴关系,有力地牵制了国际反华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为两岸关系朝向统一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大环境,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空间日益萎缩,“一个中国”的大格局、大框架愈趋稳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6月,克林顿总统访华和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美国对华双轨政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中美关系的加强毕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美国对台“三不”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社会产生连锁示范效应,进一步紧缩了台湾制造分裂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克林顿的明确表态也使台湾各界真正明白美国对台政策的底线,对台当局的“独台”政策和民进党的“台独”诉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戳穿了“台独”分子编造的“美国会支持台湾独立”的谎言,使岛内分裂势力遭受沉重打击,台湾公开宣布独立的危险性进一步降低。
  
  尽管如此,台湾当局并未放弃在国际上的分裂行径,两岸在国际上围绕“一个中国”问题的斗争依旧复杂激烈。台当局的分裂活动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相反,其“务实外交”四处碰壁,收效甚微;全年共有南非、中非、几内亚比绍和汤加四国先后同台湾“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仅靠金钱与太平洋小国马绍尔群岛“建交”,勉强保存点面子,其“邦交国”的数量已降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 
  
 (二)“汪辜会晤”开启两岸政治对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契机
  
  两岸关系在经过前一阶段反“台独”、反分裂斗争之后逐渐趋于缓和,两岸关系的大局基本稳定。过去的实践表明,两会只进行事务性商谈而不举行政治性谈判,是徒劳无益的;两会乃至两岸面临的主要症结是政治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尽早举行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政治谈判,这已成为现阶段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为此,祖国大陆进一步采取务实灵活的措施,积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的进程。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呼吁,“首先要就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作出安排”,海协也主动致函海基会欢迎辜振甫来访;8月,国台办负责人又非常务实地提出,可以“进行一切有利于和平统一、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对话”,作为政治谈判及其程序性商谈的过渡与准备阶段。此后,两会围绕辜振甫的大陆行多次函电往来,两会副秘书长也先后互访磋商。在岛内外日益增大的促谈压力下和出于赢得年底“三合一”选举的需要,台当局被迫同意辜振甫赴大陆参访,但只将这次活动定位为较低的“参访”层次,从而使辜先生大陆行的实质效果大打折扣。
  
  “汪辜会晤”虽然凸现了两岸根本性的矛盾,形式重于内容,两岸分歧依旧;但是这一步的确来之不易,从五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看,汪辜之间的艰难握手仍不失为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指标效果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同五年前新加坡会谈所展现的“历史性一步”相比,可以称得上是“可喜的一小步”,必将为两岸关系下一步的良性互动带来契机。访问期间,江总书记和钱副总理分别会见了辜一行,这是两岸分离49年来,两岸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所进行的最高层级的接触,这种面对面、坦诚而直率的对话本身即具有实质效果,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避免误判,拉近距离。汪辜两位授权代表所达成的“四点共识”,给冷凝的两岸关系带来了解冻加温的机会,标志着两会实际上的政治对话已经开始,势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台当局加紧政策调整,继续回避、阻挠政治谈判,拖以待变
  
  一年来,台湾当局继续顽固坚持“分裂分治”的立场,但由于岛内外大环境对其越来越不利,1998年台当局对现行大陆政策的策略进行了引人注目的调整。
  
  其中最为突出的动向是,台当局在“主权牌”、“三通牌”和“拒谈牌”作用逐步降低失效的情况下,祭出所谓的最后王牌??“民主牌”,将统一与“民主化”挂钩,以“民主抗拒统一”。台当局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大肆鼓吹“民主统一”和“台湾经验”,强调两岸不是“统独之争”,而是“制度之争”,声称“只要大陆实现民主化,什么都好谈”,并攻击“一国两制缺乏民主性”。台当局大打“民主牌”的实质是阻挠两岸统一进程,其用意,一方面是企图以民主、制度和价值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来迎合和骗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改变“麻烦制造者”的形象,制造与祖国大陆对抗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是以此抵挡和应付岛内外的促谈压力,凝聚内部共识,争取舆论和人心。这张“牌”再一次表明,台湾当局对实现统一并没有诚意,仍幻想打这样或那样的“牌”拖下去,这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在两岸谈判问题上,继续以要求恢复事务性商谈的“制度化协商”拖延、回避政治谈判。自1997年底以来,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即不断表示,希望两会“恢复商谈”、“共同迎春”;但他们在“迎春”的调子下却又表示反对两岸商谈“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要求恢复的只是事务性商谈;此后又抛出内涵含糊暧昧的“建设性对话”。7月,台“陆委会”主委张京育在“国统会”报告时,将两岸协商顺序划分为先恢复“定期交流与协商制度”,再协商“关系两岸人民权益”的“低政治议题”,最后谈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定的“高政治议题”。11月,台高层人士在“大陆工作会议”上宣称,辜振甫参访大陆后,“两岸互动的基本形势与格局并没有根本松动与改变的迹象”,两岸政治谈判“时机尚未成熟”、“空间极为有限”,台当局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与此相对应,一年来台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上没有诚意,继续采取消极的态度与守势作为。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