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朱松岭: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政治关系亟需思考

2014-04-15 15:1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政治”,作为一个概念,千百年来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和政治家有不同的诠释。对“政治”的不同解读,就会产生不同内涵的政治关系。两岸政治关系,就是两岸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通过内战方式进行的政府继承在客观上没有全部完成,造成了海峡两岸事实上两个互不承认的政权对立的局面。对立初期,本着零和博弈的基本立场,在两岸格局初步奠定的情况下,于国际上进行着争夺中国唯一对外最高代表权的斗争。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两岸关系演进过程中、在外部势力干涉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盘根错节,纷繁复杂。自2008年5月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两岸“白手套”、半官方乃至官方接触日益增多,带来两岸官员的称谓和官方间如何接触等问题;两岸民众的大量交流互动又产生了民众层面对对方政权符号、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认识和判断的相关问题;两岸在涉外事务的和解中,一方面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另一方面要务实协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也需要在法理上予以厘清。恰如孙亚夫在台北“汪辜会谈”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演讲中所提到的:“这几年的发展已经碰触到了两岸政治关系中的难题,并且对妥善处理乃至解决或部分解决其中一些政治难题提出了要求,如未能予以妥善处理和解决或部分解决,还将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思考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政治关系,做一些有益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应该是极为必要的。

  一、两岸政治关系的回顾

  两岸政治关系始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众多研究者对两岸政治关系的阶段划分众说纷纭,各呈气象。若以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单向走向双向的两岸关系特征划分,两岸政治关系可分为前30年(1949~1979年)、后30年(1979~迄今)。

  (一)前30年两岸政治关系

  1949~1979年两岸政治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受制于两大阵营的激烈军事斗争与“一个中国”内外最高代表权的争执。这段时间是中国大陆、美及中国台湾三角关系成型时期:大陆在外交上争取美国承认,在军事上避免使美国与台湾联合作战,在对台政策上,则以文武两手促使台湾与大陆维持或战或和的关系,以避免台湾在美国的笼络或压力下,走向独立之路。

  1、受制于两大阵营的激烈军事斗争

  由于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两岸又分属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势力直接插手中国内政问题,使得中国政府继承问题带上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因素。这些国际因素一直纠缠于两岸政治关系中,至今犹存,为解决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增加了诸多复杂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不久,朝鲜战争爆发。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明确规定台湾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应征得美国同意。1955年8月,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进行外交接触,并就和平方式解决台海问题交换意见。1955年以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对抗又微妙地影响到两岸政治关系:1958年8月初,赫鲁晓夫访华,与毛泽东商讨中东战略问题,前苏联要求美国自中东撤兵,中共则攻击美帝霸占台湾。美国在1958年8月11日发表长篇备忘录,重申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在金门水域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八二三炮战”。1958年9月,美国与中国大陆谈判台湾问题,并妄图贯彻其“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两岸均看破美国政策,在金门、马祖地区采取了维持现状的决策[2]。1958年10月25日,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单日打、双日不打。1959年1月9日以后,大陆在中央军委指示下,单日也只有零星射击[3]。台海局势在军事对峙中遂告稳定并延续至今。

  2、受制于两大阵营的激烈外交争夺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在国际上消灭对方的激烈争夺就一直没有中断。这段时间内,两岸围绕着联合国席位代表权、中美关系以及与一般国家关系的中国代表权进行争夺。也就是说,当两个政治单位都在声称合法管辖对方所具有的土地的情况下,希望以消灭对方来满足主权单一性的要求。当然,解决问题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诉诸武力。但是,由于美、苏两大强国不愿意因此卷入无谓的战火中,在美、苏的共同制约下,两岸只好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以争取更多国家的承认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

  新中国在内政上走向了苏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跟前苏联紧密相连。前苏联在新中国建政次日即与新中国正式建交,另外9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月内都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9年11月,新中国就致电联合国,声明已取代了“中华民国”而统治全中国,因此,蒋介石的代表无权继续代表中国。1950年1月,新中国经由前苏联在联合国提案,要求成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之后,新中国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依托,开展了对台湾的驱逐。以1954年12月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为标志,美国一直为台湾当局营造有利国际空间,而大陆与台湾当局在“邦交国”上的竞争直到1960年代新兴国家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彻底改变了冷战初期两极对峙的国际体系格局以后才由大陆突破僵局。

  国际格局的变化、大国外交策略的调整时刻影响着两岸政治关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修正其全球外交政策,大陆增加了更多有利空间。新兴民族国家独立风潮爆发改变了美国始终控制联合国会议中多数表决票的局面,加之大陆的调整外交政策,筹码日渐增多、台湾的筹码日渐减少,美国的立场日渐松动,大陆在这场两岸争夺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1971年联合国表决终于为台湾当局带来致命一击,自此,其所谓“外交空间”便持续受到严重的压缩,两岸“邦交竞赛”出现了翻转式变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两岸在国际上最高代表权的角逐至此以大陆的胜利抵达一个拐点。而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则标志着新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的到来。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