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郑剑:细说“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

2016-07-20 09:2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九二共识”来之不易,是两岸交流交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解放军加紧准备解放台湾;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处心积虑图谋反攻大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军队进入台湾海峡,扶持国民党统治集团,阻挠解放军进军渡海登岛,台湾问题由此产生,两岸进入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

  38年间,两岸政治水火不容,意识形态斗争尖锐激烈;军事严重对峙,武装冲突20来年持续不断;经济不相往来,仅有经港澳转口中药材等微额贸易;文化交往全面中断,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严重的隔绝对立对两岸的安全、发展和民众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亲人不得相见,官兵枕戈待旦,骨肉老死不相往来,双方预设战场当面建设长期停滞,台湾海峡始终处于“热点”状态。

  其间,两岸有关方面也曾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和办法等进行过秘密接触,一度还比较热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果而终。但双方矛盾的焦点,是意识形态对立,而非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臧否。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海峡两岸均不含糊。这也是38年间两岸双方始终没有彻底军事摊牌,甚至在维护一个中国大局上还有一定战略默契的原因所在。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陆续推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大政方针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198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推行“政治革新”,“反对运动”风起云涌,开放两岸交流交往成为全社会呼声。加之中美建交,台湾对美战略地位下降,美压台湾实行“民主”,不再尽力呵护台湾,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不得不大幅调整两岸政策,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进而放弃“三不”政策。与此同时,两岸交流亦从民间、海外肇始,文化、体育、学术充当了开路先锋。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赴大陆探亲,标志着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探亲热”、“旅游热”、“投资热”等等此起彼伏,开放“三通”的呼声日趋强劲。

  但与此同时,两岸交流交往的陆续开放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突发事件处理、偷渡客遣返、各类刑事犯罪、商业仲裁、法律服务、信函查证等等,一时无法解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岸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的发展,必然从政治上对两岸关系的提升提出要求,开启政治接触交往进程已不可避免。先后发生的“移交台军飞行员浮尸”、“华航货机事件”及“闽平渔5540”、“5202”、“5581”等一系列突发事件,起到了激发和催化作用;两岸红十字组织“金门协议”的签署,则是两岸走向机制化商谈的初步探索。

  换言之,如何构建两岸全面化机制化联系渠道,有效处理两岸交流交往衍生的各类问题,确保两岸同胞的利益,为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成为摆在两岸人民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确立两岸交流交往的政治基础,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海协会海基会交流机制及“九二共识”遂应运而生。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在权力地位尚脆弱的初期,明确表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统一。1990年10月,台湾当局成立“国统会”,11月推动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拟作为民间机构与大陆对口单位打交道,辜振甫任董事长。1991年3月3日,该会挂牌运作。1992年7月,台“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一国两区”。

  对于成立与台湾方面打交道的机构,大陆方面也早有方案。大陆方面主要关心的是,不能让台湾有关方面借机推销“中华民国”,变相实行“两个中国”。1990年11月26日,国台办副主任兼发言人唐树备正面回应台方成立海基会的举措。1991年12月2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汪道涵任会长。

  在两岸两会成立过程中,双方的官方、学界和媒体等在两会宗旨是否以和平统一为指向、“对等往来”的内涵等问题上,一度有所争论,但没有妨碍大局。特别在接连发生的“莆田车祸事件”、“三保警事件”等中,两岸两会机制初试啼声,获得成功,有力推动了两会交流机制的构建。

  1991年4月28日,海基会访问团首次访问大陆。大陆方面提出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五项原则,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主张。五项原则为“九二共识”的提出,作了有效铺垫。

  此后,海基会接连来访。大陆各级领导人在会见访团时,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台湾方面内部则有不同的声音。其高层总意图是,将事务性协商与政治协商分开,使两会机制不涉及任何政治议题。

  两岸的有关争议直接影响了此后发生的对“鹰王号事件”、“闽狮渔事件”的处理。事实证明,没有共同政治基础,两岸正常交流交往不可持续;两会虽成立了,但两会机制并不一定能正常运作。

  海协会成立后,两岸两会首开“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两项谈判,同时协商筹备首次“汪辜会谈”。其间,两岸双方就一个中国原则相关议题,进行了艰苦交锋。

  海协会主张,两会的交往、事务性商谈应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即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讨论,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

  台湾当局起初禁止海基会与大陆方面讨论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他们认为,如果在两岸事务性商谈及协议中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既台对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非常不利,也无法达成通过两会交流形成两岸“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政治定位的目的。有人还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会掉进中共对台政策的陷阱”。故此,在两会交流商谈中,海基会方面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不断出现。

  但由于海协会方面坚持立场,台方难以在事务性商谈中回避表明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无奈之下,1992年4月起,台“国统会”牵头,于8月1日作出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结论,内容相对积极。于是,1992年10月27日至29日,两会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在此前后,两会就政治基础问题的会谈、函电数度来往。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同意各自用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并提出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至此,两会就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当时的档案资料、两会函电往来、接触商谈记录等,均可为证。

  到2000年4月28日,时任台“陆委会主委”苏起先生将之归纳为著名的“九二共识”。在此之前,正在访台的大陆重量级学者徐博东先生即提出,以两岸两会九二年共识为基础,持续推进两岸关系的设想。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当时他们两人的初衷,都是想为即将上台的民进党解套,为延续两岸正式交流、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大局创造条件。

  “九二共识”这四个字本身是个名词而已,重要的是其历史事实和核心意涵。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直到十五世纪末哥伦布才发现“新大陆”,就否认美洲大陆此前早就存在一样,“台独”分裂势力不能因为1992年没有“九二共识”这个词汇,就无视“九二共识”历史事实和核心意涵的客观存在。

  “九二共识”应两岸交流交往需要而生,在此后两岸关系的曲折进程中,经受住了“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的各种挑战。两岸关系越是向前发展,便愈发显示出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在隔绝40多年后,先后于1993年4月实现两岸高层首次“汪辜会谈”、1998年10月举办“汪辜会晤”;2005年4月,实现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6月,两岸双方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23项协议。也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大交流的态势。

  特别是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首次会面。这一里程碑意义的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习近平在会面时指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但另方面,正是因为台湾当局数度破坏“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才导致两岸关系持续动荡、和平大局面临严峻挑战。1995年5月李登辉访美,台海危机爆发;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两岸剑拔弩张;2000年至2008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和陈水扁执政,两岸关系进入高危期,战争一触即发。当前,也正是因为新的民进党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破坏了8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使得两岸关系充满变数。

  历史的教训要汲取,未来的前景要两岸共同创造。“九二共识”建立在中华民族大义和两岸人民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石,是两岸双方的共同创造,弥足珍贵,理应由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并戮力发扬光大,为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郑剑,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