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张冠华:台湾经济经不起一个“独”字

2006-02-15 09:49:00
来源:
字号

  自2000年以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除客观因素外,“政经相剋”是导致经济沦落的主要原因。“戒急用忍”已让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失去了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今年开年的“积极管理”又为台湾经济雪上加霜

  新年伊始,步履维艰的台湾经济仍面临许多变数,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元旦讲话就为之再加了一道紧箍咒。他提出要在2006年推出“台湾新宪法”、2007年举办“新宪公投”的时间表。并把两岸经贸政策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春节过后,他又公然违背上台时宣布的“四不一没有”,声称要“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不久,又要求台商要学学“晋商”和“徽商”,舍“小我”而取“大我”,劝台商要顾全“台湾利益”不要到大陆投资。新春虽然来了,但台当局领导人的“急独”讲话以及“积极管理”的紧缩政策,却为台湾经济带来了阵阵寒意。

  “政经相剋”导致台湾经济沦落

  岛内政党轮替以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陷入了自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自2000年以来,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半左右,股市疲弱,失业率上升,财政急剧恶化,其经济表现在亚洲“四小龙”中敬陪末座。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正如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所言的“政经相剋”,无疑是导致台湾经济沦落的主要原因。奉行“台独”路线的陈水扁上台后,出于“台独”理念与政党利益,不断制造岛内族群、朝野对立与两岸对抗,台湾经济发展环境急剧恶化。试想,在政局动荡、两岸关系紧绷、台湾前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企业和外资如何敢做大规模的长期投资,民众又如何敢大把地花钱消费?去年一份调查显示,岛内工商界对台当局施政满意度还不到10%,其中经济低迷、朝野对立与两岸关系恶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于是,我们看到近些年岛内投资低迷不振、外资持续衰退,民间消费增长率还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半。2005年,岛内外出现了有利于两岸关系趋向和平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果这种态势发展下去,无疑会为台湾经济振弊起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台当局领导人的元旦讲话,却又为未来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投下重大变数,讲话过后的新年首日台股指数即重挫80多点,已经低迷不振的台湾经济,又将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政治社会环境。

  八成上市上柜公司投资大陆

  政治环境还只是外部因素,从经济角度看,如果台当局一意执行所谓“积极管理”政策,而且还要“管到要害”的话,其结果就必然是损及台湾经济的要害。所谓“积极管理”,说白了就是要重拾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继续阻挠台商赴大陆投资,拖延两岸经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进程,避免或减缓所谓的“台湾经济大陆化”,其背后还是“台独”意识作祟。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两岸相互成为最重要贸易与投资伙伴之一,尤其2005年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主要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地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商实际赴大陆投资累计总额在去年达417.6亿美元,若加计经由维尔京群岛等第三地的转投资则达近600亿美元。近年来,台商海外投资的3/4都集中在大陆,上市上柜公司的80%在大陆都有投资。另据台湾媒体的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在大陆投资最大的1000家台商,其营业收入总额约相当于台湾GDP的1/4,其中相当部分岛内企业集团在大陆的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岛内。两岸经济关系如此紧密,不仅对带动岛内经济增长、增加台湾出口和岛内就业机会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而且对推动未来台湾经济转型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陆市场为台经济转型助力

  当前,台湾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一方面,岛内工业亟需摆脱既有的代工生产模式而向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方向升级,否则随着制造业的加快外移,将有“产业空洞化”之虞。另一方面,已占岛内GDP比重七成以上的服务业,也须尽快摆脱内需导向为主的特征,尽快拓展外部服务市场,否则将难以带动总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下,台湾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角色也有边缘化之虞。台湾欲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只有针对上述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而其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大陆资源与市场,走一条以大陆市场为主要腹地的经济发展之路。正基于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曾提出要以大陆市场为主要腹地,将台湾建成“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但此计划因李登辉执行“戒急用忍”政策而束之高阁,台湾失去了一次结构调整的绝佳机会。民进党执政以来,虽然名义上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但管理远甚于开放,执行的仍然是“不讲戒急用忍的戒急用忍”政策,台湾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表现跌入历史低谷。

  服务业开拓大陆市场不容错过

  未来几年,是台湾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台湾产业升级角度看,如何结合大陆的市场、资源与制造优势,以及搭上大陆“十一五规划”加强自主创新的快车,通过两岸共同建立自主标准、开发核心技术、发展国际性品牌,促使台湾工业摆脱既有的代工生产为主模式、向更高层次的研发创新迈进,这是个关键的时机。而从服务业角度看,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届满,大陆服务业市场将加快开放步伐,这又是台湾服务业拓展大陆

  服务市场的绝佳机会,错过这一时机,台湾服务业欲开拓大陆市场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果抓住这一时机,不仅有助于加快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将促使两岸经济关系由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延伸,从而将两岸经济关系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到一个新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几年也是两岸经济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更长程看,两岸经济关系的转型,又必将为建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提升台湾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形势其实是很明朗的,也基于此,包括民进党内要求政经分离、务实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声音也日益升高,前台湾行政部门领导人还曾提出过“台湾新丝路”的务实理念,即让台湾充当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出大陆市场这条“新丝绸之路”的中继站。但可惜的是,台湾经济利益显然难与台湾当局领导人及少数“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利益相抗衡。如果台湾领导人铁了心要走一条挑动岛内族群对立和政党恶斗、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和紧缩两岸经贸关系的“急独”之路,已是步履维艰的台湾经济,还经得起几番折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季水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