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华:“三通”对台湾民众更有安全保障
所谓“安全”问题,一直是台湾当局拒绝和拖延开放两岸“三通”的主要借口。台当局不仅将拒绝两岸“三通”视作保障其政治和军事“安全”的关键屏障,还声称“三通”将危及与台湾民众更为息息相关的经济与社会安全。
“三通”是否会危及台湾的所谓军事“安全”?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的“台独”图谋,决不是针对台湾民众。国务院台办关于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明确指出,实现和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台湾当局必须彻底放弃“台独”分裂主张,停止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如果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那么实现“三通”将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各项交流和增加两岸的共同利益,推动两岸关系朝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台湾的各项利益自然会得到安全保障。
除了所谓的政治与军事“安全”,台当局还渲染“三通”将带来经济和社会“安全”问题,声称“三通”将使台湾经济边缘化、空洞化风险升高,并衍生岛内失业扩大、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福利增加等社会问题,颇有耸人听闻之势。
两岸“三通”会导致台湾经济的边缘化吗?目前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地区,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在2003年也迅速提高到24%左右,两岸产业分工关系日益深化。这一局面,既是两岸各自发挥比较利益优势的结果,又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浪潮推动的产物。当前,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新兴市场和生产基地,今后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日趋紧密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提高台湾在亚太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正基于此,东亚各国和地区近年来纷纷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以强化自己未来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角色。岛内企业则加快赴大陆投资,并带动了两岸贸易的高速发展。国际跨国公司也有意借助台湾的地理位置及与祖国大陆同文同种的优势条件,在台湾设立营运总部或研发中心,以作为进军大陆市场的跳板。今年以来,祖国大陆相继与香港、澳门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也正在加紧进行。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继续拖延两岸“三通”,不仅无法享受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且自外于内地与港、澳以及中国与东盟将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这才是导致台湾经济边缘化的风险所在。
“三通”会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是台当局渲染的另一个所谓“经济安全”问题。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经济步入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工业占GDP份额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工业的龙头。这种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不是产业空洞化现象。事实上,台湾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正是得益于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目前,台湾经济又处于新一波转型期。以加工生产为主的IT产业在岛内比较利益优势逐渐削弱,正将生产基地加速向祖国大陆转移,台湾工业急需摆脱既有发展模式,向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服务及更高端科技产业发展。同时,在台湾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第三产业要获得更快的发展,也须摆脱以内需为导向、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状况,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增加新的活力。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台湾工业升级还是服务业竞争力的加强,都需要依托祖国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腹地。因此,实现两岸“三通”,不仅不会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反而是推动台湾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实现两岸“三通”也有利于解决岛内的高失业率问题。当前台湾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岛内经济景气不佳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人力资源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两岸“三通”有助于刺激岛内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振兴,会在短期内增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两岸实现“三通”后,相当部分岛内企业由于两岸经贸往来更为顺畅,会以商品出口而非直接投资的形式拓展祖国大陆市场,从而增加在岛内的投资,减缓因生产基地外移而造成的岛内就业压力。再者,两岸“三通”有利于建立两岸正常的经贸和人员往来机制,通过两岸合作,更加有效遏制两岸间存在走私、偷渡等问题,进一步保护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与人身安全。
实现“三通”是两岸民意所归,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三通”有利于保障台湾民众的经济与社会安全,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民进党当局夸大两岸“三通”对岛内民众带来的安全风险,继续拖延两岸“三通”,制造两岸紧张气氛的做法,才真正是台湾民众面临的一大不安全因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冠华)
编辑: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