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杨毅周:海协会访台 两岸关系历史性转折

2008-12-08 10:42:00
来源:
字号

  2008年11月4日,祖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次访问台湾,与台湾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展开了制度化协商,签署了关于航运、海运、通邮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四项协议。协议的签署,使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航即将实现,标志着两岸交流从间接向直接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从此进入掀开新的一页,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一、两岸关系历史性转折的过程:从危机到转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1979年1月1日,就在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当天,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新政策,呼吁“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近30年来,两岸同胞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着。然而,这个过程却出乎意料地异常的艰难和漫长。

  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才放弃“三不政策”,为两岸同胞的往来开了一扇门。然而,尽管两岸交流日趋蓬勃密切,势不可挡;尽管1993年海协会、海基会相继成立,并进行了历史性的协商;尽管两岸“小三通”、节假日包机曲航等也相继实现;尽管两岸直航的呼声从来都居高不下。但以间接、单向、民间为特征的两岸交流方式一直没有突破。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却越来越远,不断地向一个中国原则挑战。从以前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到李登辉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再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两岸的统独矛盾反而日益尖锐。

  2004年初,陈水扁连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并加快推动法理“台独”的进程,两岸对立加剧,两岸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之中。危机意味着转机。2005年4月26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率领国民党访问团正式访问大陆,打破了两岸分治57年来两岸的对立对抗格局,开启了两岸关系历史性转折的大门。之后,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脚步加快,一系列的转折点开始出现。在两岸关系上,两岸政党交流热络,大陆出台一系列惠及台胞的政策,两岸关系在紧张中期待着一个新的突破。在台湾岛内,国民党接连获得了县市长选举、“立委”选举的胜利,国民党在岛内展现了强大的政治优势,民进党节节败退。

  2008年,这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纪念的日子。有南方冰雪灾,有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巨大的灾难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有北京奥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象征。在台湾岛内,3月20日,马英九代表国民党以大幅度的领先优势击败了民进党的谢长廷,法理“台独”的“入联公投”也被台湾同胞否决。这个胜利表明:经过20多年的变迁,台湾政局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转折提供了最后的条件。

  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马英九当局重新回到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停顿了10多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马上就重新开启。6月13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签订了假日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协议,打破了近30年来单向交流的局面:大陆同胞可以到台湾岛内旅游了,两岸双向交流的局面终于来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订了两岸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的目标即将实现,从而打破了两岸近30年的间接交流格局,也使从连战访问大陆所开启的、持续近3年的两岸关系转折期告一段落。

  二、两岸关系转折的背后:祖国大陆的发展与崛起。

  回顾两岸关系由危机到转机的转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两岸形势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中,发展的过程曲折复杂,既有交流与互动,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两岸关系的每一步进展,都历经艰辛。其决定性的推动因素却是祖国大陆本身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则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从1949年两岸军事对峙开始,两岸关系就被内战和冷战的双重敌意坚冰所冻结,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立,民间互不往来。30年后的1979年,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从而确实了和平统一的政策,也确定了促进两岸各项交流,通过交流达成统一的基本方针。从此开启了两岸关系的融冰之旅。可以说,正是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的阻力极大,障碍重重,冲突不断。对此祖国大陆并不气馁,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力度推动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祖国大陆快速发展,才为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投资贸易成为可能。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7281.7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259.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6022.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达4763.2亿美元。1979-2007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台湾对大陆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2007年,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同时,截至2008年4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5877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464。1亿美元。伴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两岸的经贸交流突飞猛进地发展,两岸经贸利益的融合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近30年间,祖国大陆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30年来,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祖国大陆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得到了广泛赞誉,中华民族的崛起已成为现实。所有这些都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使两岸关系经受住了各种“台独”的猛烈冲击,也使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化危机为转机。

  三、两岸关系转折之后:共同发展与一体化

  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订的协议,得到了广大台胞的普遍支持。台湾民调显示,支持协议的高达60%左右。表明了多数台胞认识到两岸关系对台湾发展的重要意义,支持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协会首次赴台访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台湾当局在台湾民众中的声望也止跌回升。然而,海协会访台也面临着“台独”势力的冲击和干扰,导致流血冲突,给访问蒙上了一层阴影。表明岛内的“台独”势力还有相当的能量,表明了未来的两岸关系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只是,台湾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当前,台湾的经济在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冲击下继续持续下滑,台湾当局也提出了各种措施来重振经济,但收效甚微,很难走出困境。据有关专家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纷纷与中国大陆建立紧密的经贸合作机制,在投资与贸易实现双向开放:一方面到大陆投资,使本国、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另一方面向大陆开放,吸引大陆到本国、本地区投资,利用大陆人才、研发、能力等优势,实现经济的高度融合,与大陆经济一起成长。而台湾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关键就在于,两岸经贸长期处于“单向、间接和民间”状态。两岸经贸的非正常化,使两岸的投资和贸易都处于失衡局面。大陆的产品、人才、技术、资金无法正常进入台湾,而且台湾的经济也无法融入东亚经济圈中,逐渐被边缘化,使得台湾的经济一直无法走出困境。

  当前,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祖国大陆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将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的新发展将全面展开,新的机遇也呈现出来。

  此次两会达成的协议,使两岸交流与合作终于可以“双向、直接、制度化”。横桓在两岸之间的障碍减少了,两岸交流的成本降低了,两岸合作的机会增加了,两岸经贸一体化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台湾、对于两岸关系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两岸关系的这个转折确实为台湾经济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值得台湾同胞深思。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台湾当局和台湾社会都要转变陈旧的对抗性思维,抛弃不合时宜的悲情观念,尽量减少“台独”势力的干扰破坏,增强两岸的互信,树立起两岸合作,共同发展,共赢共荣的思想,从对抗的时代,促进两岸早日进入协商的时代,减少对抗,增加合作,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开创台湾经济第二春,以造福两岸同胞。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