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严峻:应加强对台湾知识精英的文化认同工作

2015-11-26 09:0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香港中评社24日报道,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严峻日前在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上发表观点称,在两岸交流上,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整合功能。但是,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对台湾知识精英和台湾“本省人”的文化认同工作。

  严峻说,近二三十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史主要是一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史,尤其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经济贸易交流、合作迅猛发展,以两岸签署ECFA为标志,交流与合作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然而,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局限性的日益显露,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两岸应把政治对话提上日程,“长期以来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中政治与经济本来就无法分开,而政治氛围与考量又经常制约与规范着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的松紧……如果两岸政治欠缺互信,经贸社会交流很难持续深化”,“两岸问题的本质不可能永远维持在经济层次……不可能停留在只谈经济不谈政治。”

  严峻指出,然而,由于两岸间的政治关系存在着结构性难题,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在进行两岸政治对话很可能一谈就崩,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会有负面效应。

  严峻认为,经济交流有其局限性,政治问题似乎目前尚难有解。对此,除了应该继续鼓励民间学术单位先行先试,努力探讨统一前特殊时期的两岸政治关系外,还应该进一步拓宽两岸文化交流与和谐之道。

  严峻认为,两岸文化交流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有关“中华文化”问题。李登辉执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当局极力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其中一大动作就是贬低中华文化的地位,企图“使台湾民众经由文化认同的改变,进而造成国家认同的改变”。

  严峻指出,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往往只注重宣传中华文化的博大,而不注意加以细分推敲,这容易使中华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对中国的统一事业造成干扰。中华传统文化的面很广,里头的观点有些是不兼容乃至相冲突的,例如,有强调“天下一统”的,也有推崇“小国寡民”的,有主张“四海一家”的,也有追求“世外桃源”的,甚至“分久必合”也有其相对面“合久必分”。其实,阴阳互抱、充满辩证性、相对性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性。若我们忽视这一特性,文宣工作就容易产生偏颇,甚至可能被人抓住辫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另一方面,在宣扬中华文化时,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辩证关系,以免激起台湾民众的反弹情绪,并进而影响其对中国大陆的观感。中华传统文化比较强调集体精神,其与大陆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更多的通融之处;而台湾较推崇西方民主法制、政治体制,可以说,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严峻表示,文化认同的工作方向是台湾知识精英和台湾“本省人”。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修齐治平”的情怀,台湾的知识分子虽然普遍受过西式教育,但同时多数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兼济天下”的政治热情与抱负。依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台湾知识分子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观察也越来越客观,越来越细致深入。以前台湾知识分子对中国大陆的体制一般持负面态度,认为中国大陆应尽快走上西式民主的道路,才能有光明的前景。但随着他们对中国大陆国情的深入了解,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步理解,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多么不易!

  “在台湾民众中,‘本省人’居多,约占70%,其中又以祖籍闽南者占绝大多数。这些民众的文化生活自然也带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严峻说,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台湾当局大搞“去中国化”运动,刻意制造所谓“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立。台湾学者李允杰指出,“去中国化”运动是企图“以台湾本土文化对抗中国文化,强调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和不相容”。

  严峻认为,2008年以来,两岸有关方面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包括注意继续挖掘闽南文化的特点。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闽南文化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依笔者个人观察,两岸关于闽南文化的交流力度似乎还很不够,有些人甚至对闽南文化刻意“冷处理”,似乎是担心强调闽南文化将会强化台湾民众尤其是绿营民众的“独立意识”。这是一种不自信且偏狭的心态。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