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建民:“三通”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

2008-12-17 12:42: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16日在人民网发表署名文章,题目是《直接“三通”基本实现 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全文如下:

 

  12月15日,空运、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仪式在海峡两岸正式启动,标志着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两岸经贸往来正常化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直接“三通”的实现,是中央对台经济工作取得的重要战略性成果,将开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制度化安排的新局面。

  祖国大陆为实现直接“三通”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也提出了“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两岸“三通”主张。从此,实现“三通”就成为中共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成为对台经济工作的重心。多年来,中央与有关部门先后提出许多实现两岸“三通”的建设性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经过多年努力,上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间接与局部通邮、通航与通商,但直接“三通”仍未实现。于是推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仍是大陆不断努力推动的重要任务。

  1988年12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学谦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消除各种人为、不合情理的障碍,使两岸人员得以双向对等往来;使目前半明半暗的三通变成公开、直接、合法的三通”。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再次阐明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强调“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是两岸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大陆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新的措施。1996年8月,交通部与外经贸部先后公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管理办法》,推动两岸海上直航运输及两岸货物代理业务,并于1997年4月实现了海峡两岸之间的“试点直航”,成为海峡两岸局部“三通”的一大突破。

  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与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继续努力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而且表现出了更大的诚意与灵活性,提出一系列新的、更具弹性的政策主张。2000年7月,大陆方面提出了“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惠互利”12字“三通”新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将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作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体现。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时强调,“我们要继续大力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大力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在大陆多方努力与推动下,两岸“三通”在新世纪之初又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2003年之后,两岸先后实现了“春节包机”与“节日包机”。

  2008年春,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重新上台掌权,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重大变化。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会谈得以恢复,在11月初台北会谈中,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与《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三项涉及两岸直接“三通”经济协议。在台湾岛内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后,12月15日,两岸直接“三通”在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年周年前夕得以实现,标志着祖国大陆呼吁、推动近30年的两岸“三通”获得历史性突破,这是中央对台政策与对台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标志。可以说历经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三代中央领导人的努力,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得以实现,可谓来之不易,这一成果更显珍贵。

  将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契机

  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但长期以来,在台湾当局的政治干扰下,海峡两岸一直无法实现造福两岸人民的直接“三通”,使得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一直呈现不均衡、不对称、不正常的发展格局,而且海峡两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精神成本与政治成本,其累计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数千亿美元,而两岸在“三通”及相关问题上的争议、内耗,造成的间接社会成本更是无法计算。如今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与制度化安排扫除了障碍,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开创了新机遇,为两岸经济整合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可充分实现海峡两岸经济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让生产、经济要素在海峡两岸之间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将为海峡两岸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好处。据有关专家估算,海运直航后,两岸登记船舶及已从事境外航运参与两岸及香港运输班轮的权宜轮行驶两岸,不必再绕行第三地靠,不必再向日本石垣岛等交巨额“过路费”,每年可节省约7000万美元,运输距离的大大缩短可每年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航空客运包机每周增加到108个航班,北方航线实现了“截弯取直”,两岸可直接交接航管,飞航时间大大缩短,燃油成本大幅降低,往来两岸更加便捷快速,为两岸航空运输业创造了新的发展与合作商机。尤其是空运直航的实现,不仅改写海峡两岸的时空距离,而且将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让台湾海峡从“咫尺天涯”变为“天涯咫尺”,让曾经对立、磨擦不断的台湾海峡变为一个畅通、和谐的台湾海峡。

  直接“三通”更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在于,让所蕴藏的两岸经济合作潜力与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将会形成新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同时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或制度化安排创造了基本条件,有利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为坚实的基础。

  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台湾曾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但近10年来,台湾经济增长放慢,发展困难增大,竞争力下滑,甚至出现经济边缘化危机。与通航有关的机场、港口及相关产业处境艰难,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高雄港作为亚太地区优良的天然大港,其集装箱装卸量曾排名全球第3位。然而,由于两岸“三通”无法实现,台湾当局又对两岸货物运输采取“不通关,不入境”的限制政策,让高雄港的区位优势逐步流失,集装箱装卸量在世界港口的排名连年下滑,2007年降到第8位,预计2008年将掉到10位之外。航空运输业惨淡经营,多家航空公司倒闭。迟迟不能实现直接“三通”,跨国公司采购中心与区域营运总部不断撤离台湾,在台欧美商会成员大幅减少,岛内企业持续处移,投资下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今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动力与机遇。

  首先,将大大增强台湾企业的信心。多年来,在两岸“三通”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岛内许多企业忧心如焚,不断呼吁尽快实现直接“三通”,却在岛内复杂的政治因素下无法实现。现在两岸直航的正式启动,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大大增强了岛内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对台湾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其次,将带动岛内公共基础建设。台湾不少机场与港口等公共基础相对老化,不能适应两岸直航的需要。于是台湾方面已陆续启动改建计划,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再次,有利台湾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与目标的实现。台湾当局曾提出建立“亚太营运中心”战略目标,但因不能实现直接“三通”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而受挫,如今直接“三通”的实现,则有且于实现台湾重新提出建立亚太金融中心与区域筹资中心的经济目标,可避免台湾经济的边缘化,让台湾分享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处。第四,有利岛内企业及国际跨国公司在海峡两岸进行新的事业布局与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外移,吸引境外投资。第五,有利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直接“三通”的启动与推进,无疑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全球金融风暴与经济衰退对台湾经济的冲击。

  可以说,直接“三通”虽然不是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唯一药方或“万灵丹”,但对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绝对是一个“强心挤”。没有两岸直接“三通”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经济是难以走出困境的,也是不会有发展出路的。

  继续推动直接全面“三通”,尽快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两岸直接“三通”虽然基本实现,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还未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全面直接“三通”。空运直航仍是非商业性的“包机形态”,是一种“特殊安排”,是局部的北线直航,而非全面直航;两岸通商仍有许多限制,金融等多个行业还没有实质性往来与合作,直接通商还是单向的,大陆企业还不能赴台投资。海上直航与直接通邮仍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

  因此,海峡两岸需要抓住目前难得的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机遇,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加快两会协商,继续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三通”,尽管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建立正常的、制度化的两岸贸关系发展新程序,为下一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创造有利条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