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汪老来不来新加坡?
2003-06-11 10:21:00
来源:
字号
十年前的“汪辜会谈”是在1992年两会取得共识和默契的情况下实现的,没有这个条件就无法实现会谈。现在台湾当局不承认这个基础,两会会谈才无法进行。作者认为,汪道涵来不来新加坡,取决于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没有实质意义。
新加坡国大东亚研究所将在4月7日举办有关海峡两岸发展的学朮研讨会,同时庆祝“汪辜会谈”举行十周年纪念,邀请汪道涵、辜振甫两位老先生参加。东亚所所长王赓武教授证实,辜先生已经接受邀请,于是媒体便把注意力集中于汪先生能不能来,而且好像造成一股舆论压力:似乎如果汪先生不来,就是受到大陆对台当局的限制,就等于没有响应新加坡方面的善意,这样,就有失泱泱大国的气度了。对此,作为一个大陆学者,我不得不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对新加坡方面促使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努力,包括李光耀资政、吴作栋总理的好意,一贯心存感激。十年前“汪辜会谈”的顺利实现,新加坡方面提供了可贵的帮助。会谈之后,吴总理曾经呼吁亚洲各国协助两岸进行对话、建立互信,当时我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的采访,就表示这是吴总理的好意,各方的帮助是有好处的,但最终还要靠两岸自己解决。
王赓武教授是我50多年前南京中央大学的学长,在担任香港大学校长期间,他就积极推动两岸学者之间的交流,我们在香港、厦门、新加坡有过多次会面。这次王教授对汪老以及大陆学者的邀请,我也认为是他用心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善意表现。
其次,对于汪先生,我个人有幸曾经几次和他面谈,直接聆听他的教诲。我认为汪老是一位富有历史使命感的忠厚长者,他愿意为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心力。只要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他一定会尽力去做。实际上,这已经是两岸各界有目共睹的了。1993年的“汪辜会谈”已经作为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加载史册﹔1998年的“汪辜会晤”也具有营造和平统一气氛、规划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本来汪老已经准备在1999年秋天访台,可是,大家知道,由于李登辉发表“两国论”而遭到破坏。
记得1999年1月,我以“海协专家组成员”的身份访问新加坡,当时台湾方面提出,汪老今年访台只是“单纯回访”。1月17日的《联合早报》刊登了我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汪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台湾去,总不能只去听听京剧,他总要使两岸关系向前推进一步。”
现在我的看法仍然如此,汪老来不来,取决于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没有实质意义。
十年前的“汪辜会谈”是在1992年两会取得共识和默契的情况下实现的,没有这个条件就无法实现会谈。现在台湾当局不承认这个基础,两会会谈才无法进行。汪辜会面,不像一般学界、商界人士的见面,他们两位的会面具有指标性。如果这次会面不能比上一次更进一步,甚至比上一次有所倒退,那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大家也明白届时不会有实质的成果”,既然如此,不仅没有成就感,反而要为当前的僵局而感到无奈和叹惜,二老再次会面将情何以堪?
那么是否可以不谈大事只是让“两位老人家友善地同台”,“成就一段十年以不同形式重逢的佳话”就可以呢?这样的“佳话”对于既然不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人们何苦要劳动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新加坡,仅仅为了“同台演出”给大家乐一乐,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吧?
最后,应当说,有人认为汪老的行动会受到“对台当局”的羁绊和限制,那也是一种误解。汪老早已把名誉、地位置之度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任何猜测都是不必要的。
来源:人民网
新加坡国大东亚研究所将在4月7日举办有关海峡两岸发展的学朮研讨会,同时庆祝“汪辜会谈”举行十周年纪念,邀请汪道涵、辜振甫两位老先生参加。东亚所所长王赓武教授证实,辜先生已经接受邀请,于是媒体便把注意力集中于汪先生能不能来,而且好像造成一股舆论压力:似乎如果汪先生不来,就是受到大陆对台当局的限制,就等于没有响应新加坡方面的善意,这样,就有失泱泱大国的气度了。对此,作为一个大陆学者,我不得不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对新加坡方面促使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努力,包括李光耀资政、吴作栋总理的好意,一贯心存感激。十年前“汪辜会谈”的顺利实现,新加坡方面提供了可贵的帮助。会谈之后,吴总理曾经呼吁亚洲各国协助两岸进行对话、建立互信,当时我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的采访,就表示这是吴总理的好意,各方的帮助是有好处的,但最终还要靠两岸自己解决。
王赓武教授是我50多年前南京中央大学的学长,在担任香港大学校长期间,他就积极推动两岸学者之间的交流,我们在香港、厦门、新加坡有过多次会面。这次王教授对汪老以及大陆学者的邀请,我也认为是他用心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善意表现。
其次,对于汪先生,我个人有幸曾经几次和他面谈,直接聆听他的教诲。我认为汪老是一位富有历史使命感的忠厚长者,他愿意为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心力。只要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他一定会尽力去做。实际上,这已经是两岸各界有目共睹的了。1993年的“汪辜会谈”已经作为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加载史册﹔1998年的“汪辜会晤”也具有营造和平统一气氛、规划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本来汪老已经准备在1999年秋天访台,可是,大家知道,由于李登辉发表“两国论”而遭到破坏。
记得1999年1月,我以“海协专家组成员”的身份访问新加坡,当时台湾方面提出,汪老今年访台只是“单纯回访”。1月17日的《联合早报》刊登了我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汪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台湾去,总不能只去听听京剧,他总要使两岸关系向前推进一步。”
现在我的看法仍然如此,汪老来不来,取决于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没有实质意义。
十年前的“汪辜会谈”是在1992年两会取得共识和默契的情况下实现的,没有这个条件就无法实现会谈。现在台湾当局不承认这个基础,两会会谈才无法进行。汪辜会面,不像一般学界、商界人士的见面,他们两位的会面具有指标性。如果这次会面不能比上一次更进一步,甚至比上一次有所倒退,那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大家也明白届时不会有实质的成果”,既然如此,不仅没有成就感,反而要为当前的僵局而感到无奈和叹惜,二老再次会面将情何以堪?
那么是否可以不谈大事只是让“两位老人家友善地同台”,“成就一段十年以不同形式重逢的佳话”就可以呢?这样的“佳话”对于既然不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人们何苦要劳动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新加坡,仅仅为了“同台演出”给大家乐一乐,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吧?
最后,应当说,有人认为汪老的行动会受到“对台当局”的羁绊和限制,那也是一种误解。汪老早已把名誉、地位置之度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任何猜测都是不必要的。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