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两岸关系僵局下的变化
2003-06-11 10:06:00
来源:
字号
自从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以来,两岸在政治上就陷入僵局。陈水扁上台以后,一直不肯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回到“92共识”,致使两岸僵局无法化解。一年来的两岸关系,总的来说,政治僵局依然存在,但在僵局下仍然有些变化。
诚意 务实 自信
一年来,大陆方面,力图打破两岸政治僵局,早在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就提出:“双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缓解矛盾,改善两岸关系,打破政治僵局”。同时,不断地展现出善意和诚意:
一再重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说明“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表示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并且把它写进16大的报告,体现出它的权威性。应当指出,即使在台湾当局提出“一边一国”分裂主张、严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下,大陆方面仍然不受干扰,坚持既定方针,向台湾同胞表示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充分体现出宽阔的心胸和由衷的诚意。
1月间,钱副总理重申“新三句”,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当时台湾有人还担心这是对内说的,可能“内外有别”。9月间,唐家璇外长在联合国重申这个说法,台湾舆论注意到这是在国际正式场合的表态。11月,在16大报告中再度提出“新三句”,反把它写进最高层次的文件,表示出郑重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
――主动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并且提出“三个可以谈”的建议,显然,这种理性、务实的主张和做法,再次体现了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善意和诚意。
――主动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议。
――主动提出,欢迎民进党成员以适当身份前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
――为了消除台湾同胞对部署导弹的疑虑,大陆方面郑重声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导弹的部署体现了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明确表示:“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为了适应台胞、台商的需要,积极推动“三通”,一再提出可行的对策。“三通”作为经济问题,可以比照香港模式,由民间谈判解决,两岸“三通”作为“两岸航线”,这就化解了原有的争议,许多台湾人士都感受到其中的善意,认为这是务实的做法。
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也不受分裂势力的干扰。同时,把解决台湾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显得更有自信。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把他们视为“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与他们一道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在政策上,行动上,更加主动、更加务实、更加展现诚意,这是朝向理性、宽容、耐心、克制、成熟、自信方向的变化。 “示好”“挑衅”“转折”?
一年来,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表现怎样呢?有的海外媒体指出:“示好”与“挑衅”并存。据我看,似乎以7月份为界,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有所不同,能不能说已经出现一个“转折”?则有待观察。大家知道,陈水扁的说话经常前后不一,用台湾的话说是“变来变去”,甚至在"示好"的同时,也不忘带有“挑衅”。不过,我总是宁可采用“正面的解读”,哪怕有一点点善意,也给他记上一笔。
――1月间,陈水扁对钱副总理的讲话做了这样的回应:“任何有助改善和稳定两岸关系的谈话和作法,我们都表示欢迎”。
――2月间,陈水扁在美国表示:“我们也愿意呼应中共所提,双方可以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交换意见”,并且准备派遣相关人员访问大陆。
――5月9日陈水扁的“大胆讲话”提出:“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后来又说:“三通谈判可以考虑委托民间”。这种善意的言论,很快就得到大陆方面的善意回应,表示希望台湾的航运业者人士能够尽快受到当局的委托,“争取尽快通起来”。
当时,有的台湾学者认为陈水扁提出了“新两岸政策”,并且指出,如果两岸关系有所进展,台湾经济将可能找到出路。我当时表示个人“宁愿解读这是一种善意的表现”,关键是能不能从“口头上的善意”变成“行动上的善意”,这对陈水扁是一个考验。可惜从此以后,并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相反的,大家看到的只是台湾当局一再阻挠“三通”的言行。
应当指出,陈水扁在发表“口头上的善意”的同时,还经常显示出“挑衅”的一面,我只想举2002年头10天的事为例。在这10天中陈水扁发表了4 次谈话,其中就有以“反问中国大陆”的口吻,提出五点进攻性的质问,并且发表攻击香港“特首”是“北京当局”的傀儡等等挑衅性的言论。这离“善意”已经十万八千里了。
更加严重的事件终于发生,8月3日竟然推出“一边一国论”,并且“继续连番对大陆做出被视为极具‘挑衅性’的强硬发言”(日本学者的看法),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把两岸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这次“冲撞”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终于宣告失败。
我们看到,从此以后,陈水扁处境更加困难,心情更加忧郁,连“口头上的善意”也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已经出现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他们已经关闭了对话、谈判的大门,要与大陆为敌呢?学者们在分析“一边一国论”时,曾经指出,它是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大陆经济崛起的情况下一种“焦虑感”和“严重危机感”的表现。
两岸关系前景
面对政治僵局,大陆方面越来越有自信,努力打破僵局,展现最大诚意;台湾当局则越来越有“焦虑感”“危机感”,进退失据,陷入难以招架的困境。
摆在台湾当局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坚持走分裂主义的路,与大陆对抗到底。显然,这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即使在民进党内部也不可能得到全体成员的支持。民进党内的务实派一再表示:“民进党无意与大陆为敌”,对此,我也“宁可做出正面的解读”。二是回应大陆的建议,“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先谈起来,这对缓和两岸关系、打破政治僵局是有利的。目前已经提上日程的“三通”,在我们这方面没有任何困难,台湾民众又有迫切要求,如果台湾当局真要为民众福祉着想,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先谈起来,谈“三通”,谈“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谈“三个可以谈”,谈台湾方面想谈的任何问题,这是打破僵局、改善关系的必由之路。有没有诚意,要看行动。两岸关系的前景如何,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和努力。台湾各界,包括民进党内的务实派应当有所作为。
按既定方针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自信。
来源:人民网
诚意 务实 自信
一年来,大陆方面,力图打破两岸政治僵局,早在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就提出:“双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缓解矛盾,改善两岸关系,打破政治僵局”。同时,不断地展现出善意和诚意:
一再重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说明“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表示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并且把它写进16大的报告,体现出它的权威性。应当指出,即使在台湾当局提出“一边一国”分裂主张、严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下,大陆方面仍然不受干扰,坚持既定方针,向台湾同胞表示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充分体现出宽阔的心胸和由衷的诚意。
1月间,钱副总理重申“新三句”,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当时台湾有人还担心这是对内说的,可能“内外有别”。9月间,唐家璇外长在联合国重申这个说法,台湾舆论注意到这是在国际正式场合的表态。11月,在16大报告中再度提出“新三句”,反把它写进最高层次的文件,表示出郑重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
――主动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并且提出“三个可以谈”的建议,显然,这种理性、务实的主张和做法,再次体现了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善意和诚意。
――主动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议。
――主动提出,欢迎民进党成员以适当身份前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
――为了消除台湾同胞对部署导弹的疑虑,大陆方面郑重声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导弹的部署体现了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明确表示:“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为了适应台胞、台商的需要,积极推动“三通”,一再提出可行的对策。“三通”作为经济问题,可以比照香港模式,由民间谈判解决,两岸“三通”作为“两岸航线”,这就化解了原有的争议,许多台湾人士都感受到其中的善意,认为这是务实的做法。
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也不受分裂势力的干扰。同时,把解决台湾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显得更有自信。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把他们视为“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与他们一道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在政策上,行动上,更加主动、更加务实、更加展现诚意,这是朝向理性、宽容、耐心、克制、成熟、自信方向的变化。 “示好”“挑衅”“转折”?
一年来,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表现怎样呢?有的海外媒体指出:“示好”与“挑衅”并存。据我看,似乎以7月份为界,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有所不同,能不能说已经出现一个“转折”?则有待观察。大家知道,陈水扁的说话经常前后不一,用台湾的话说是“变来变去”,甚至在"示好"的同时,也不忘带有“挑衅”。不过,我总是宁可采用“正面的解读”,哪怕有一点点善意,也给他记上一笔。
――1月间,陈水扁对钱副总理的讲话做了这样的回应:“任何有助改善和稳定两岸关系的谈话和作法,我们都表示欢迎”。
――2月间,陈水扁在美国表示:“我们也愿意呼应中共所提,双方可以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交换意见”,并且准备派遣相关人员访问大陆。
――5月9日陈水扁的“大胆讲话”提出:“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后来又说:“三通谈判可以考虑委托民间”。这种善意的言论,很快就得到大陆方面的善意回应,表示希望台湾的航运业者人士能够尽快受到当局的委托,“争取尽快通起来”。
当时,有的台湾学者认为陈水扁提出了“新两岸政策”,并且指出,如果两岸关系有所进展,台湾经济将可能找到出路。我当时表示个人“宁愿解读这是一种善意的表现”,关键是能不能从“口头上的善意”变成“行动上的善意”,这对陈水扁是一个考验。可惜从此以后,并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相反的,大家看到的只是台湾当局一再阻挠“三通”的言行。
应当指出,陈水扁在发表“口头上的善意”的同时,还经常显示出“挑衅”的一面,我只想举2002年头10天的事为例。在这10天中陈水扁发表了4 次谈话,其中就有以“反问中国大陆”的口吻,提出五点进攻性的质问,并且发表攻击香港“特首”是“北京当局”的傀儡等等挑衅性的言论。这离“善意”已经十万八千里了。
更加严重的事件终于发生,8月3日竟然推出“一边一国论”,并且“继续连番对大陆做出被视为极具‘挑衅性’的强硬发言”(日本学者的看法),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把两岸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这次“冲撞”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终于宣告失败。
我们看到,从此以后,陈水扁处境更加困难,心情更加忧郁,连“口头上的善意”也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已经出现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他们已经关闭了对话、谈判的大门,要与大陆为敌呢?学者们在分析“一边一国论”时,曾经指出,它是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大陆经济崛起的情况下一种“焦虑感”和“严重危机感”的表现。
两岸关系前景
面对政治僵局,大陆方面越来越有自信,努力打破僵局,展现最大诚意;台湾当局则越来越有“焦虑感”“危机感”,进退失据,陷入难以招架的困境。
摆在台湾当局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坚持走分裂主义的路,与大陆对抗到底。显然,这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即使在民进党内部也不可能得到全体成员的支持。民进党内的务实派一再表示:“民进党无意与大陆为敌”,对此,我也“宁可做出正面的解读”。二是回应大陆的建议,“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先谈起来,这对缓和两岸关系、打破政治僵局是有利的。目前已经提上日程的“三通”,在我们这方面没有任何困难,台湾民众又有迫切要求,如果台湾当局真要为民众福祉着想,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先谈起来,谈“三通”,谈“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谈“三个可以谈”,谈台湾方面想谈的任何问题,这是打破僵局、改善关系的必由之路。有没有诚意,要看行动。两岸关系的前景如何,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和努力。台湾各界,包括民进党内的务实派应当有所作为。
按既定方针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自信。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