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e眼·“黄埔精神,两岸共同财富”
由中国台湾网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联合报道团,日前走进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众所周知,黄埔军校虽然是国民党人办的学校,但其中无论是教官、学员,却有相当比例是共产党人。比如黄埔一期中,连老师带学生总共约有500人,其中有将近五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可见早期的成员结构中,共产党人所占比例不低。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是教授部的副主任,当时的共产党人聂荣臻也是教官……当时的黄埔军校确有很多的共产党人参与其中。
另外,黄埔军校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早期的黄埔军校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其中,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曾多次给下边的学员上课,很多学员非常爱听他的课。由于出国留过学,对国际形势很了解,再加上对国内形势分析得很精道,所以当时周恩来的课非常受欢迎。以至后来即便到了国共两党作战时期,很多国民党阵营的黄埔毕业生提起周恩来,依旧尊称他为周主任。
事实也证明,黄埔军校重视政治教育,这一点在后来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从这里出的学员,无论是国民党人还是共产党人,政治素质都非常过硬。这也跟世界绝大多数军事院校大相径庭。其他军事院校往往强调,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不问政治。可黄埔军校自从一开始,便单独成立政治部,强调政治教育。因为要为革命服务,政治理想就一定要坚定!
彼时的中国国内,非常缺乏正规军事院校。黄埔军校不仅在这方面全面领先,也非常重视政治的作用,所以但凡黄埔毕业的学生,都能迅速走向战场,成为革命军的第一线。在实战过程当中,加上原来军事训练的底子,迅速成长为那个时期中国军队当中的绝对骨干力量。
说起黄埔的毕业生奔赴战场,从成立初期开始,黄埔军校对学员的训练,目的便非常明确,就为了应对北伐战争的需要。也正因如此,训练的期程也很仓促。原定是三年一期学员,可为了北伐战争,便改为半年一期。例如,林彪是1925年下半年,也就是军校成立的第二年前来入校受训的,却已经排到了黄埔四期。
再后来,黄埔军校办了若干期后,迁到了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埔军校几次迁址,直至1938年11月到达成都。抗战期间,黄埔军校的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八年浴血奋战,200多名黄埔教官、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据资料显示,抗战胜利之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而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学生,则有20万之多。
总之,黄埔军校曾培养众多优秀、英勇的将领。这些人由于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两党势同水火,不得不分道扬镳。到抗日战争时,双方又极大程度地团结到一起,因为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一时期,也留下许多黄埔军校国共师生,联手抗日的佳话。所以有人评价,黄埔军校走出的师生,他们所彰显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战争层面上的。后来,到了和平时期,即1949年之后,当时身处海峡两岸的黄埔军校师生,都曾积极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奔走呼号,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有人说,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影响了中国50到70年。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史,乃至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都非常突出。1949年之后,一些留在大陆的原国民党军官与共产党军官往往也是黄埔的同学。从这一点讲,在政治领域居然能够出现一所军校毕业的同学分道扬镳,最后又重新走到一起,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属罕见。
总之,黄埔军校的故事一时半刻根本讲不完。但无论如何,也许人们都该正视这段历史,都该认可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史上的独特地位,尤其是黄埔军校走出的学生,在抗日战争当中经历的斑斑血泪,立下的汗马功劳。
因革命理想而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而同仇敌忾。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曾深刻影响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今天,黄埔精神已成为黄埔军校留给后人的光荣传统和宝贵财富;成为两岸同胞共同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精神所承载的国共两党两度精诚合作的光辉史实,所体现的共同捍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念,所彰显的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羽说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