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补课”真的利于学生成长?
寒假期间,记者走访多位学生家长和成都市内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十要”“十不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在学科培训中,超纲、提前、应试教学情况最为普遍,布置课后作业是“家常便饭”,甚至有机构借“冬令营”之名,变相举办与招生入学挂钩的培训测试活动。(2019年2月19日四川日报)
《通知》明确规定:不准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培训。但是,培训机构的接待老师反复强调“参加培训可以提高考试成绩”。《通知》也规定不准留书面作业,但多家机构老师都表示,除了课堂上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也会准备教辅资料让孩子回家做题、巩固知识点。在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家长表示报班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只要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的传统学习观和价值观,已在家长中和社会上根深蒂固,逼迫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投入巨大资源,不顾一切把压力压到孩子身上。另一方面是虽然教育部门倡导让孩子假期减负,但家长担心孩子有了空余时间就会上网玩手机,这样伤害更大,不如送到培训班“有人管起来”。
培训机构应协调好盈利与教育的关系。守法和合规是机构生存的基本前提,应该将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将会不断面临与政策法规冲突等情况而难以生存。另外,规范培训机构行为要加强立法和执法,也要合理合情。这就要需要政府完善并强化对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促进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家长应协调好孩子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家长要明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是什么?社会流行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是什么?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是什么?然后,家长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才能会为孩子选择一条更理想的学习之路。另外,家长们在假期里应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与孩子相处交流。利用难得的假期,带孩子进行体能训练、社会调研、远足旅游,拓展知识面和视野,这才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中国台湾网网友:李程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