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让《富春山居图》回来看雪吧

2019-02-13 09:2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春节期间,一场大雪自北而南飘洒神州,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望着窗户外飞杨的雪花,我突然想到了670年前正月里的那场雪。

  1349年正月,时年81岁的黄公望为友人班惟志画了一幅《雪山图》。然而,巧的是,黄公望刚起笔,屋外就开始下雪,如此两三次,直到画完成,雪也停止了。这幅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尊为《九峰雪霁图》的画上,还记着这次奇缘,黄公望在题记中写道:“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大画家,为“元四家”(另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他工书法、善诗词,50岁后始画山水。然而,在画画上大器晚成的黄公望道法自然,足迹遍及苏杭山水之间,终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人形成重大影响。他的画充满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是他的内心情感在山水景物上的投射,物我一体才是他的山水精髓。我们大可想象,在1349年正月一个晚来天欲雪的下午,黄公望开始构思一幅《雪山图》,他落笔了,雪也下起来了。这是大雪来应和他的创作,还是他画笔下的雪景在呼唤自然?我感到是江南山水成就了黄公望,黄公望创造了中国山水高境界。

  其实,黄公望留给我们的何止是一件《九峰雪霁图》,与《九峰雪霁图》同时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更是给后世留下的一座中国山水画高峰。这幅始于1347年,成于1351年的山水巨作,历时四年才完成。《富春山居图》一经问世,就被历代收藏家视为至宝。也正因为他是山水世界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铸成了他必定坎坷的身世。最后竟然被烧成两节,长的那部分被称《无用师卷》,1949年到了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短的那部分被称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今年新春的第一场雪后,人们踩着积雪在上海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他们是来观看“丹青宝筏一一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的。董其昌,中国明代又一个山水画集大成者。而董其昌当年能突破创作瓶颈,就是师法黄公望的结果。据说当年董其昌见到《富春山居图》后发出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从此,董其昌不再拘泥于真山真水,不再是自然的奴隶,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为了使人们能全面理解董其昌的艺术生涯,上博馆循着董其昌的成长轨迹,把影响董其昌艺术创作的大家作品展示一堂,使这个展览成为了名家汇萃之地。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也来了这里。

  人们在《剩山图》前流连,想象着富春江的美丽,体会着这个元未伟大画家当时的心境,仿佛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画囊走在春天的富春江畔,看他戴着斗笠乘着小舟在江上垂钓,看他顺着进山的小径走向山的深处,看他踩着冬天的积雪向远处的山峰眺望。这些景象在老人的头脑里又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图景。《富春山居图》是大自然与黄公望的相互成就,《富春山居图》离不开这江南的山山水水。

  《无用师卷》《剩山图》分离后各自走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他们阅尽人们事态炎凉,现在都有了一个好归处。只是,两岸人民关心的是,他们何时再合璧而成《富春山居图》?

  由于两岸的分离,《无用师卷》和《剩山图》相隔的何止是一个浅浅的海峡?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给两岸交流划上了一道银河。两画虽然曾在2011年于台北短暂相会,创造了两岸交流史上的盛事。然而,两画真正合璧,在于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就象《富春山居图》是江南山水与黄公望心有灵犀而成的传世杰作一样,《无用师卷》与《剩山图》的合璧最重要的是两岸人民的心灵相通。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让完整的《富春山居图》聆听这江南风雪飘洒的声音,让他与江南的山水一起在江南的风雪中孕育新的生命。(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