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匠心雕琢“春”之艺术
春节团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向往,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心底最热切的渴望。曾几何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文化”基因共同缔造了“春运”这场年度大戏,每年的春运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春运是外媒眼中的中国奇迹,更是感受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窗口。伴随我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智能服务的相继推行,将春运视为一件艺术品进行雕琢,带给人以幸福的感觉,既早已成为铁路部门的服务追求,亦成为中国铁路多年来发展的成果展现。
正如《匠人精神》一书中所提到的,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服务以人为本的精准,发展适应市场化的思维,惠民勇于大胆的尝试,化解了“你出行,我运输”的僵化,让旅客真正实现了走得舒心,行的顺畅。
“守”于初心,让服务更暖人心。自1954年“春运”一词首次出现,这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全国性交通运输“大考”,从着力缓解“一票难求”到追求“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数十年间,手机上的购票体验驱散了售票窗口前昼夜不断一排就是几公里的队伍;“公交化”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舒缓了候车、乘车的拥挤人群,人们出行脚步的轻盈可见,折射出铁路运输保障能力的大幅增强,与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不断创新服务,推动民生出行质量提升的不懈努力。
“破”于传统,让旅途与时俱进。自铁路部门提出要全力打造“智慧铁路”,各种传统服务逐渐被智能化所取代,同时也唱响了铁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一场智能风暴的席卷而至,手机APP、刷脸进站、VR导航、高铁外卖相继推行,优化了旅客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出行的每一个环节。今年铁路部门再次推出“候补购票”服务,为需购票热门车票的旅客增添了保障。服务质量上的越来越注重细节,让铁路的改革发展不止于口号,让旅客切实感受到铁路在市场化道路上释放出的红利,让旅途尽展这个时代的“数字化”魅力。
“离”于追求,让旅客体验美好。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最北一横”到“沿海大通道”,一条条高铁纵横驰骋。“八纵八横”铁路网骨架的日益清晰,让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也让家越来越近。随着铁路运力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着春运的向好转变,带动起铁路运输服务效率和旅客出行满意度的同频共振“双上升”。加之,铁路部门不断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变“各自为战”为“资源共享”,化“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打通了旅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人们出行的幸福指数,让回家的路越来越畅,越来越暖。
“匠之心”,执着于信仰,敬畏于手艺,不懂取巧,不舍放弃,唯恐负于所托,而失于自责。纵观当前铁路发展,所行之事离不开民生所向,所推之举更在围绕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充分彰显出铁路部门立足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责任担当。(中国台湾网网友:宋文强)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