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中的哈牡”亦是一种情怀展现
日前,作为中国“八横八纵”高铁网最北“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冰雪旅游高铁线”的哈牡高铁,承载着500余“铁粉”在正式开通前迈上体验之旅。透过“体验者”发自内心的感慨,讲述出了他们与铁路间的故事,也折射出了新时代铁路发展的巨大变迁。
退休5年的66岁老铁路徐林言道:“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目的地,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回首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以蒸汽机车为代表的时代,时速不过30公里,与现今高铁动车组的速度相比显然有着“天壤之别”。即便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列车机型升级为内燃机车,哈、牡两地的车程也要7个小时,这与两个小时的路程相比更是“大相径庭”。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的发展将城市间的距离越缩越短,更将人们出行急促的脚步逐渐放缓。用句老徐的话说就是,“原来去牡丹江得折腾一天,有时行程紧了连老朋友都见不到。现在好了,上午坐车,中午就到,到时候能和老哥们好好聚聚。”可见,高铁时代的同城效应,正是凭借着速度,在不断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带着4岁女儿参加体验的周先生表示,他想通过此次哈牡高铁体验让女儿也感受到国家的富强,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路网建设已然延伸到海外,成为我国外交中一张闪亮名片。历时百年,从“龙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发展史与中华民族的“跌宕起伏”共同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和谐号”带给我们“高铁时代”的激动,到“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步伐,高铁动车组已然成为国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蕴含着伟大民族复兴之意,呈现着国家富强之影。由此亦可得见,将体验高铁作为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更体现出了“中国高铁”发展在百姓心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当哈牡高铁穿越沿途隧道之时,很多乘客表示,高铁列车不断进出隧道,车内仿佛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已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技术保障的重大体现。诸如渝贵高铁的开通运营,打破了沿线大面积山地和丘陵,以及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等自然屏障,一度改写“黔道难”的历史性交通问题。哈牡高铁沿线同样地处丘陵、山地地带,共有39座隧道,其中最长的虎峰岭隧道,全长8755米,针对于此,哈牡高铁在建设施工当中,在沿线设置了79处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实现了可通过风、雪传感器和红外线扫描等装置,远程监控风速和积雪厚度。由此,续哈大高铁之后,无疑成为东北高寒地区的第二条“雪蛟龙”,再次见证我国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运行的先进技术,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再次擦亮“金字招牌”。
“民声中的哈牡”或是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现今的感慨,又或是对未来的展望,这其中无疑包含着百姓内心深处的“高铁情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高铁更宛如百姓心中的一叶轻舟,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乘风远航。(中国台湾网网友:宋文强)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