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e家亲”:细说两岸新媒体大陆行的“三新”
10月31日,首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联合报道团记者抵达广州,参访科大讯飞。
自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李勇得、徐璐两位记者迈出台湾记者到祖国大陆采访的第一步始,两岸媒体已然渐行渐近、渐行渐通,并担当起加强两岸,沟通对话、促进两岸认知认同进而消除误会达成互谅的重任。
三十余载,两岸媒体间的交流不仅进一步打破了两岸封闭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民众得以重系同胞情感、拉紧精神纽带、加速心灵契合;两岸媒体及时传递双方社情民意的工作,也为两岸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发展搭设了坚实的桥梁。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举办的两岸间重要新闻交流活动“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于10月启程。此次活动继往开来,既是对两岸媒体人一代又一代努力的承续,又在参访行程设置、媒体团队选择以及群体面向方面体现了别样的新意。
“新”行程
在大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40年中,来自海峡对岸的台商,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见证者。“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由两岸50多家网络新媒体和100多位记者组成联合报道团,以北京为起点,依序前往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进行采访,时间长、地域跨度大,不仅有利于随行媒体人从经济、社会、民生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大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还有利于发现更多两岸同胞在四十年来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最终结出丰硕果实的精彩故事。
此外,参访行程别出心裁,诚意满满地向两岸媒体人展示了大陆的新兴产业,包括大陆互联网企业、高科技发展企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载人航天、泛娱乐产业、特色民俗文化,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等。此种安排,也体现了希望两岸媒体人近距离感受并向岛内传递大陆发展的最新趋势、最新面貌后,台湾同胞得以率先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的美好期许。
“新”媒体
此次“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的亮点之一在于对“网络新媒体”的重视。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体门槛更低,传播效率更高,且具有灵活性、交互性、专题性等特点。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两岸媒体追踪热点、合作报道、经验交流的方式不外乎互相派员驻点、内容交换、共同举办活动等,比较单一与线性,故时常被台湾当局的消极应和、甚至粗暴阻挠而打断。但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特性则有望协助两岸媒体跨越藩篱,延展交流合作广度与深度。以2018年8月5日福建晋江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的报道为例,虽然民进党当局强行降低通水典礼规格,限制人员前往,试图淡化通水影响并塞入“反中”宣传,但两岸新媒体的网络直播、视频放送以及社交平台的即时发布却将金门居民对于“两岸共饮一江水”的喜悦与期待第一时间、零距离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使民进党人的说辞不攻自破。相信在大陆对两岸新闻交流一贯的支持下,利用发达的信息科技,两岸媒体人将进一步为两岸同胞拨开云雾,实现两岸完全无需外人带话、传话,直接公开、透明对话的局面。
“新”世代
事实上,对网络新媒体的重视,也代表了两岸媒体人对主流群体——年轻世代的关注。年轻世代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两岸青年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接触十分有限,认为资讯的表达方式与资讯内容本身同等重要。因此,传统媒体如何向新媒体转型,新媒体如何借鉴传统媒体内容打造的经验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引导两岸年轻人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彼此欣赏、包容,也是“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中两岸媒体人亟需思考的议题之一。
此次活动广泛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是两岸新媒体的首度大规模合作。网络,一向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那么两岸新媒体的合作是否能为我们带来两岸间的“高速公路”,从“两岸e家亲”走向“两岸一家亲”呢?还请拭目以待!(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袁乐)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