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秋我的节】中秋节的“台式过法”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体现在食物上也是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家台湾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中秋节期间密集发布烤肉酱广告,终于在几年后成功催生了“中秋节烤肉”这一新习俗,在年轻人中间特别风靡,甚至有了“无烤肉、不中秋”的说法。
几乎我所认识的台湾青年都喜欢烤肉,尤其喜欢在中秋节时“大规模实施”:邀请一大帮亲朋好友共同参与。也因为烤肉的人太多、空气品质受到影响,岛内不少县市政府特别划定若干区域给热爱烤肉的民众,超过这个区域的就可能受罚。对于习惯了骑楼下、顶楼上烧烤的台湾民众来说,刚开始也很难适应。
烤肉往往需要一家人齐上阵,有的切、有的拌、有的烤,甚至还可能需要扇风,因而有阖家团圆、齐心协作的意思。经历30多年的发展,烤肉已经超越月饼,成为在台湾民众中最受欢迎的中秋节食物。“一家烤肉,万家香”,赏着月亮、聊天烤肉,成为中秋夜的标配。
现在不仅是中秋节,一旦人多、想要在户外有所活动,烤肉都会成为重要选择。在平时,烤肉是亲子活动、青年男女联谊的重要形式,烤肉也就从中秋节食物发展成为了不区分时间的休闲活动,这恐怕是当年为推广烤肉酱而打出“中秋节烤肉”口号的厂商们都没想到的。
至于月饼,台湾的月饼相较于大陆都比较小,也更甜,从样子看属于广式的偏多,但是皮更薄,种类也很多。一些生产凤梨酥的品牌也能生产月饼,因而区分度并不是很大,对民众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小。
在台湾中秋节前后仍有上市的柚子,既能在吃烤肉时缓解油腻,又能为一家人分享,多了不少团圆的味道。柚子谐音“佑子”,寄托着父母对出门在外的孩子的关心和祝福,在中秋节吃柚子,正有这个意思。
相比较于大陆的中秋习俗,台湾的柚子和烤肉算是很别致了。随着两岸交流增多,一些大陆民众也开始在中秋体验“台式过法”,传统过法也在台湾民众中掀起一股“回忆潮”。(中国台湾网网友:李笑尘)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