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台独”将令部分台学者偷鸡不成蚀把米

2018年09月21日 09:5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9月15日,在总召集人、台当局“教育部长”叶俊荣主持下,新课纲社会领纲第二轮的审议得以完成。针对其中将十二年公共教育高中历史课纲“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架构的决议,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表示,这是实质“法理”“台独”的最后一步,是在中国人自己领土台湾上,先亡自己的“中国史”。

  自上台后,蔡英文推行“文化台独”的步履不停,不仅调整课纲以推动“教育台独化”,还通过取消遥祭黄帝陵,将妈祖政治化与污名化,去孔子化,去孙中山化,甚至提出南岛民族、多元文化来淡化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等政策举措,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象征、符号、标识等多方面,推动“去中国化”与“去中华化”。但是,令人痛心与不解的是,最是了解历史与事实真相的台湾学界,有一些学者非但未据理力争,反而为这一系列公然挑战文化中国、历史中国与血缘中国甚至政治中国的举措而鼓噪。

  9月初,在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及教育主管部门召开的台湾研究世界大会上,提倡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剥离的台湾学者黄富三还提出“台湾相对于中国大陆,作为新的学术领域更具潜力”,这一从台湾研究领域割裂两岸联系的说法。然而,和其他任何方面一样,台湾研究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是天然而成难以阻隔的。无论是夜郎自大式的当局者迷,还是失去了学者公允与独立精神的上行下效,台湾部分学者对“文化台独”在台湾研究领域蔓延的放任不仅不能“让台湾研究在全球再升级”,反而将令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研究数量上,根据较为全面收录了大陆地区中文期刊以及外文权威期刊的知网1949年至今的统计,与关键词“台湾”相关的学术研究,在1980年以前,中文、外文研究均很稀少,每年仅数十篇,其中外文略多于中文研究。

  以1980年为节点,中文研究数量开始显著上升并超越外文研究数量,这与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倡议扩大两岸的交流的《告台湾同胞书》的节点相符合。90年代至今,中文相关研究年均发表4000余篇,除个别年份外,均占发文总量60%以上,其中2008年以及2010年外文的研究量激增,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却也恰好与两岸交流标志性事件,“大三通”的实现与ECFA正式签署的时间相契合。

  可以看出,除台湾本岛以外,大陆为台湾研究绝对的主流阵地,而在“一个中国”为世界各国及地区普遍承认的背景下,外文研究也鲜有公然为“文化台独”站台的动机。故台学者若奉行台湾研究领域的“文化台独”,野蛮切割台湾研究与大陆的联系,则无异自绝于台湾研究领域的世界舞台。

  从研究内容上,统计显示历年所有相关文献中,占比36%的第一大类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有文章近二万五千篇,其中相关词频前五位的有两岸关系(670)、台湾问题(495)、中美关系(352)、一国两制(253)、美国(207),即台湾研究中,对两岸关系,以及中美关系中台湾的角色是讨论的重点。以韩国期刊《中苏研究》为例,是否出现重大政治事件对其关于台湾的文献刊载数量产生很大影响。在中韩建交、港澳回归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期,韩国学界对台湾研究的文献也增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政治变化发生时台湾如何应对,以及韩国政府如何采取政策措施等。

  经济学科中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贸易经济”类则共占据了总计约36%的份额。台湾作为曾经的“四小龙”,对其经济发展的研究甚多并不意外,然而,作为“四小龙”之一,台湾的研究地位有可替代性,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可复制、可推广性则欠佳。反映在相关词中,其词频前几位则分别为海峡两岸(420)、福建/闽台/海西经济区(343)、ECFA(156)、台湾地区/台湾经济(118),这虽然与大陆为台湾研究重镇相关,但主要原因在于经贸合作是两岸在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相亲相近背景下,经济规律运作中的应有之义。

  此外,两岸对彼此之间经济交流政策的变化历程也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剩余的类别中,“中国文学”以及“人物传记”也分别占据了8.5%、6.2%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族谱为“人物传记”类中词频最高的一个。

  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台湾强行割裂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不仅是不现实、不可行的,更是令台湾自身在政治、经济方面重要性黯然失色之举,其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研究也必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宋诗人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小的台湾,不仅仅是在研究领域,它各方面为何能够吸引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又如何才能葆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这些问题,还请那些作“台独”茧而自缚、画“台独”地为牢的学者、政客们向历史、民族与人民寻找答案。(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袁乐)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