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蛮侵占”的校园当止于“疏”
暑假来临,一切教学活动结束,高校学生陆续放假回家,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也结束了一个学年的工作,大学校园本该是一片喧闹后的安静景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各种会议活动在学校的场地中展开,各色旅游团来到知名高校观光,一些综艺节目娱乐项目也趁机在学校中采风拍摄……这些活动让清静的大学校园重新热闹起来,但也引来了不少学生和老师们的异议。(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大学》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便如西点军校这般军事化管理的顶尖学府,都曾凭借其别具特色的社会开放模式而独领风骚,我们又有何理由去“关起门来办教育”呢。
诚然,安全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教学问题的确是国内高校向社会开放的“四大难题”,然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纵观国内外各大高校,如何兼顾好学术和社会功能早有先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采取了网上预约参观系统,有效限制了参观人数;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则采取了预约、收费、分时段等管理方式,并根据个人自助游、由学生引导的公众步行游览、潜在的本科生游览以及团队游览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面对社会的“野蛮入侵”,既不可一味地“忍气吞声”听之任之肆意渗透,也不能“因噎废食”采取强制手段限制入内,而应从科学管理、合理疏导上想办法。例如制定相关规定,要求游览者禁止校内喧哗、禁止对宿舍和教室进行拍摄、禁止吸烟、不得任意穿行、不得践踏草坪植被等,通过制度手段科学管理。
同时加强“人防”,充分依靠科技防范手段建立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如在高校内推广“预约参观”和“刷脸入校”相结合的实名认证方式,做到全面监管、精准追责,引导和制约参观者依法合规文明参观。
在此基础上,不妨再引入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等群体或组织,让更多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对外开放管理中,通过市场化、公益化的运行管理方式,确保学校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位,让师生在服务社会、参与市场的同时,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让在校师生感受到社会的期待,意识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进而给予于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勇气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
对高校和师生而言,开放教育,不只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有融会贯通,才能有教无类、才能博闻强识、才能志存高远、才能学以致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术与社会,虽为一对矛盾,但绝非不可调和。于师生而言,社会参观又何尝不是一种“游学”和“修行”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仅需要客经异域他乡,还应学会接待他乡异客,在学与践中磨砺自我、查漏补缺,在迎与疏中,优化管理、提升形象,进而实现学术与社会功能融汇兼顾,最终实现共赢。(中国台湾网网友:程彦暄)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