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采用“黑科技”,背离了教育初衷
近日,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据了解该系统可实现无感“刷脸”考勤,同时通过摄像头,还可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新浪新闻5月15日)
新闻一出,网友针对教育与隐私人权产生了争议。看起来是创新科技体验的尝试,实质上将课堂、学生、环境均暴露在监控之下,所谓系统扫描课堂、分析学生行为,不过是一种背离教育初衷的硬性监督。
对学生而言,如果单凭机器的数据识别,对学生仪态进行分析,颇具微词。在监控设备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6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这就好比棋盘中的小棋子,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学生的状态,结论也是扫描数据结合系统分析出来的,一切尽在机械掌握之中。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如果一台机器就能解读学生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学生在面对解读自己机器时自觉套上伪装的“面具”,失去了该有的本真?
对老师而言,当同一单元同一授课内容出现时,系统会提供两课堂的对比结果。相比之下,如果其中一位教师的分值较低,他便要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导致课堂气氛不够的原因。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教师授课水平好坏,学生状态只是其中一方面,如果稍显状态不如另外一班时,就要反思自己的授课,也过于片面了。同样一个课堂,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状态。教师授课最主要的是授课内容如何让学生接受吸收,这才是最重要的。依靠“黑科技”,是创新了教学形式,实则违背了教学评估的客观性。
诚然,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都在不断探索中。但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教”与“育”都不能只靠冰冷的数据去判定,更多的是需要用心交流,才能更好的回归教育本质。(中国台湾网网友:杨婧艺)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