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铁+城市”与“土地经济”模式的利与弊

2018年05月20日 15:2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同步发展的是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高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速铁路车站将发展成为城市网络的一个中心。高铁在给中国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高铁站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结合的“高铁+城市”模式,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风险。

  高速铁路车站的新建,导致车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功能形态。同时,城市对外交通方式向高速轨道交通的转变也将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如何对高铁站区进行合理规划,己经成为地方政府和规划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铁站区兼具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能否带动城市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经济步入“新经济”,未来的改革之路,向内聚力,谋求发展,只会有两件事情:其一,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其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比重,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站在一个被土地经济束缚的头脑来看,其实就是:提升消费能级、大搞固定投资。链接城市群谋发展,高铁经济是一剂良药,但高铁不是万能的,与房价关系不大!有人称“低通时间成本+巨大价差=房价洼地”,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环京楼市一片哀鸿,几万人的小城镇库存量百万方,所有房企预谋的捞金,结果都变成了“套牢”。

  在迄今为止的地方经济与城市化发展中,高铁建设是各地争抢的重要发展“题材”。对地方来说,高铁车站为地方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建高铁车站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都拉开了架式,在离旧城很远的地方规划了高铁站点,以便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发展房地产,以建设高铁新城来带动城市建设。在本质上,高铁车站建设成了“土地经济”和城市资产经营的一个重要“题材”。在这种定位下,高铁车站最基本的功能——交通客流的集散,被明显淡化;而高铁车站对拉动当地地价、房价的作用,被显著强化。

  在这种“高铁+城市”的发展模式下,可以看到,高铁的基本功能被严重“异化”了,在很多城市,高铁站距离主城区远达数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而且从高铁站到城区的连接交通严重不配套,成为交通孤岛。高铁站与城市化“捆绑”的结果,是高铁站被严重的“房地产化”,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高铁新城。当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放缓,城市化进程放慢,地方债务扩张开始受到约束,企业投资城市建设开始减少时,这种“高铁+城市”的模式很容易陷入困顿。不仅浪费了很多土地资源,在交通便利性上也打了折扣,不少的城市还因为高铁新城的架子拉得过大,背上了比较沉重的债务包袱。“高铁+城市”模式潜藏的风险在逐渐暴露。今后,中国的高铁与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调整,这既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纠偏,也是在缓解过去积累的风险。(中国台湾网网友:张飞)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