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需要牢固的绿色政绩观
从环境保护部获悉:“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效果明显,调查处理了2万多个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关停取缔企业2460多家;已整改完成1.31万多个问题,其他问题的整改和生态恢复措施正在落实。(2月26日人民网)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在现如今迈入崭新的新世代,要经济发展,更要青山绿水蓝天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地方领导干部生态问责已经成为了常态,这足以体现党和国家打造绿水青山和良好政治生态的信心和决心。
众所周知,在现在生态建设中,修复生态环境的代价远比保护生态环境的代价大得多,可是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事件愈演愈烈,而个别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盲目追求GDP,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打击惩处不力,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对群众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突出的民生问题。现如今,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已经到了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制度建设是保障绿水青山的最好屏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生态问责制度。2015年1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2016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领导不力、出现重大失误、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2017年7月至12月,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7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各地已对1100多人追责问责,其中处理厅级干部60人、处级干部240多人,这些举措有力的匡正了领导干部执政理念,让绿色政绩观真正的根植到了领导干部的心中。
生态建设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党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中国台湾网网友:雨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