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衔接文化知识下乡“链”,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带”

2018年04月26日 13:0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扶贫必扶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一句话。想富口袋,先富脑袋。“盲目跟风投资失败致贫、受婚俗陋习影响攀比致贫、儿女不尽赡养义务致贫……这些人为制造的贫困,都与教育不足相关。”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黑龙江省主委庞达委员表示,“现在倡导智力扶贫,那么首先就该通过教育,为孩子走出贫困代际传递打开一扇门。”(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被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扶贫工作中,“输血”固然重要,“造血”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其脱贫攻坚脚步走到哪里,“教育扶贫观”就跟到哪里。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之时,再次强调扎实做好教育扶贫等重点工作。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千金易得,知识难求,教育可谓是助脱贫、防返贫的最佳“金钥匙”。广义上,贫困分为长期贫困和短期贫困,而贫困代际传递被看作是长期贫困的极端形式。贫困代际传递“带”的一端是贫困的父辈,另一端是贫困的子辈,若想斩断贫困传递传递“带”,衔接好文化知识下乡“链”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脱贫不脱贫,关键在教育。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做好文化知识下乡“链”的衔接工作,依笔者浅见,应分“两步走”走出贫困代际传递“怪圈”。

  聚力消除父辈的“贫困文化”。以农民夜校为契机,以村办公室为阵地,党员干部充当“学”的表率和“做”的先锋,带领贫困家庭的父辈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室内课堂和户外课堂两种形式,多听借力教育脱贫的示范户现身说法,多赴邻近的示范村学习成功经验,促成心灵上的洗礼和视野上的开阔,激发重视教育的内生动力,加大对子辈人力资本的投资。

  畅通子辈教育的“康庄大道”。力争精准识别、精准资助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助力贫困学生树“主动脱贫”意识、改“被动扶贫”观念,搭建教育脱贫的政策“桥梁”。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手抓”,建立健全人才下乡的奖励机制,正向激励专职教师扎根基层教书、驻村干部扮演好兼职教师角色,培育优秀师资,肥沃贫困土壤,创造广阔的教育“平台”。

  路漫漫其修远兮,过去的经验和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教育扶贫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造血细胞”,是脱贫攻坚工程的治本之计。扶贫先扶智,脱贫攻坚行稳致远。(中国台湾网网友:一帆风顺)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