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必须量体裁衣
去年至今,十多个大中城市掀起了引进人才的“抢人”大战,各项优惠政策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刚刚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表现尤其瞩目。(3月16日法制晚报)
诚如报道所表述的,近两年,全国各地关于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令人眼花缭乱”,今天,西部某城市出台多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明天,东部某城市再出更为优越的人才政策,后天,东部某城市出台所谓“史无前例”的人才发展举措。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真可谓后浪高过前浪、一山高过另一山。说句打俏的话,或许各类人才都在为落户何方而犹豫不决、踌躇未定。
从“人才争夺战”的形势来看,也是越演越烈。从大范围上看,有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之间的竞争,从小范围上看,有区域之间的省、市、县竞争,总体来说,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无处不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无处没有人才发展的体制保障。笔者认为,这是好现象,人才发展也是国际竞争的第一资源,树立人才竞争的国际化概念,是突破发展思维窠臼的理念创新。但是立足地方实际,是不是无止无度的人才竞争都值得提倡呢?笔者以为,不尽然。
虽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才的发展也必须以客观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基础,简而言之,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俗话来讲,就是“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在有的地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可谓尽善尽美,而且给出的待遇也可谓是“超国民待遇”,但就是引不进人才,原因何在?经济基础决定人才发展。不妨设想,即便是高大上的人才来了,想要人尽其才,可能就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人才发展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跟风追求高大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实际需求相匹配才是关键。
纵观各地“人才争夺战”,最抢眼的莫过于从外地招贤引智,给人以“他乡的月亮总比家乡的圆”的感觉。国内赫赫有名的名牌大学固然是每个地方的“交战阵地”,国外市场更是制高点,但是对于和本地科研院所的合作、对于本地潜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政策就显得没那么优越。这也暴露出,个别地方的人才发展只喜欢“捡现成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人才往往招来了留不住、用不久的原因所在。
作为“路人甲”,“人才争夺战”最大的看点就是人才待遇之争,但是笔者相信,作为人才本身,待遇并非决定去留的唯一因素。诸葛亮之所以死心塌地地追随刘备,这其中,刘备凡事都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凡事都尊重诸葛亮是关键,换而言之,人才的价值体现、人格彰显、社会地位才能让人才从“身在曹营”到“心也在曹营”。所以,人才竞争不能停留在政策和待遇上,更要体现在服务和关爱上,人才总量过大,也必须考虑服务体量是否跟得上。
总而言之,“人才争夺战”不能无止无度,不管是总量掌控,还是待遇支撑,都应该量体裁衣、张弛有度。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去追求大而全,也不能把人才竞争简单地理解为政策竞争,否则,人才发展就会骗了方向、变了味道。(中国台湾网网友:李丁乔)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