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公仆本色,厚植“政德”之风
“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这是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重点强调政治生态重要性的讲话。
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应读懂习近平在重庆代表团谈“政德”的深意。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谈“政德”。早在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表露心声: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2017年全国两会,在四川代表团,习近平语也曾重心长地指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非一日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一直是习近平常抓不懈的大事。几年来,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各界对此有真切感受。新的起点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更是给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姓公不姓私”,作为领导干部,要严守从政准则,恪守职业操守,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谨慎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干干净净做好人民公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李克强总理指出“有权不能任性”,王岐山书记在福建调研时谈到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这些讲的都是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都是对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和教育警示。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及身边人的操守和行为。作为执政为民的公职人员,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加强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时刻明白党员的身份定位,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有了敬畏之心,就有了人生的行为准则,就有了为官的道德标准,就有了前行的力量支撑,就能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奋斗、为国竭力,就会开辟为官新境界,开创事业新辉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在一件件具体工作和小事中去严格秉持,努力用忠诚担当、干净干事,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事业兴。(中国台湾网网友:顾语嫣)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