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年03月19日 18:1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新华网3月5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保护是久久为功的课题。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将重拳整治大气污染,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燃油品质,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为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点,定能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翻看了生态环境保护崭新一面,为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奠定基础。但也不难看出,一些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唯GDP、漠视环保法律、执法不严等现象屡见不鲜,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容丝毫懈怠。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深层体现。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诚然,绿色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好青山绿水,让人民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数据,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期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就得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然恢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时代赋予新的责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相信只要部署落实,执行严格,行动扎实有效,定能在环境改变同时,让人民生活幸福。(中国台湾网网友:鱼予)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