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尚待加力
“农村尤其是较偏远农村饮用水仍存在不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程寒飞告诉记者,比如,水源地保护与规范化管理存在不足,农村自来水厂/站运行管理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等等。(3月16日《合肥晚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饮水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政府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至2015年,我国农村供水先后历经了自然发展、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四个阶段,自2016年起进入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的新阶段,中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4%,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显着提升。
“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从2016年开始,政府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水质达标率整体要有较大提高,千吨万人以上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3%,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是,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着水源水质难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饮用水处理设备陈旧等问题,饮水安全亟待提档升级。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需要加快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这需要树立“大水源、大水厂、大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通过管网延伸、联网、新建等措施,推进连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农村的比例,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目前,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一般由受益乡镇、水利所或村街进行管理,收取的水费也只是当年的运行成本费用,没有计提设备维修、折旧等费用。设备出了问题,因缺乏维修资金,常常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供水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大多数村集体无资金积累,县乡财力极为有限,无力维护正常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巩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当前已进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巩固提升期,打通农村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根据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抓紧抓实农村饮水工程的建、管、护各个环节。我国东部沿海的大部分省市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饮水安全服务设施,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运营效果并不理想。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程运行管理问题更为突出。农村供水管理技术人员缺乏,不少集中供水工程没有落实管护责任,运行管护不到位,不能实现长效运行。
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供水质量,应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为解决广大农村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统筹,对水费收入低于工程运行成本的农村供水水厂,通过财政补贴、税费提留等方式,落实维修养护资金。积极试点推广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定额等制度,全方位确保工程良性长效运行。各水厂管理主体应积极担当,善尽运营管护之责,以保障供水安全。(中国台湾网网友:孤灯下亮)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