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监督,不给假货留有生存空间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今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品质消费 美好生活”。中消协最新发布的报告表明,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72万件,解决55万余件,投诉解决率7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亿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4898件,加倍赔偿金额达825万元。(中国新闻网 3月16日)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如期而至,每年的“3·15”必定是某些问题商家头疼的日子,央视会集中曝光一系列的问题商品。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包括“高端汽车设计缺陷”、“山寨品牌饮料”、“进口食品卫生安全”、“食物相克真伪”等诸多消费欺诈和信息误区,引发广泛关注。
而“3·15”离不开的话题就是打假。虽然从社会各个方面对假货的反映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及个人,都对假货深恶痛绝,都希望从根本上彻底治理假货。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似乎又未必真的都做到了对假货深恶痛绝,把假货当成过街老鼠。很大程度上,都留给了假货很多的生存空间,甚至提供了比较肥沃的生存土壤。不法商家对假货的热爱就如吸食毒品欲罢不能,高额的利润蒙蔽了人们的良知;而有些购买到假货的消费者,觉得麻烦或者损失不大,不维权;而一些看到、知道这是假货的人,不会主动投诉,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任假货在市场上落地生根,这些都助长了制假贩假人员的嚣张气焰,让假货屡禁不止。
为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主动出击。要把身子沉下去,尽可能多的深入市场,加强对市场上各种食品主要货源的抽查检测,对检测结果定期曝光;另一方面,对不法商贩还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进行严厉打击。坚决不放过任何一起违法违规案件,筑牢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处罚力度;第三,还是希望每一名商人能够自省自律,把“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呼吁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全民监督,不给假货留有生存空间。(中国台湾网网友:黄嘉慧)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