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制造强国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
3月2日,记者在驻地偶遇中华全国总工会界别的三位政协委员,他们全都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培养技术工人。三位委员认为,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大国工匠”,要切实采取措施,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月4日 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这不仅需要社会上对技术工人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上的认同,还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畅通人才成长的通道,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的“头雁效应”,带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弘扬“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才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然而,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一些地区、行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急于求成的思维和习惯,造成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直接制约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人们赋予了殷切的期许。中国制造能否持续向上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它代表着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精耕细作、精琢细磨,同时也体现专业、注重品质的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工业长足的发展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让其有舞台、有价值,生活有尊严、有体面。培养更多的工匠就需要改革教育制度,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要提高工匠的地位,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让工匠在社会上有职业声望、更高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现如今,全国“两会”正在为培养“大国工匠”和弘扬“工匠精神”献言献策。相信,“两会”后会有更多的措施、更多的政策、更多的改革,推动 “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挖掘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端的领域冲锋。(中国台湾网网友:雨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