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将高考状元“禁炒令”进行到底
3月6日下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听取委员发言,针对委员关注的问题一一给出回应。陈宝生透露,今年教育部将对高校回归教书育人本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还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高校人才引进恶性竞争行为。(南方日报)
每年高考结束,总要有那么一波炒作“高考状元”的热潮。各路记者纷纷出动,探访状元的亲人以及老师、同学,并通过对本人的采访,制成一篇高考状元的成功历程,往往受到极大追捧。个别地区甚至还上演过“敕封状元”的闹剧。《状元笔记》《状元解题方法》等辅导书也应运而生,且获得众多学生家长的青睐。
频频出现的“高考状元”炒作现象,究其根本,还是名与利的追逐。一方面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大肆宣传,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遗余力拔高“状元效应”;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利用状元提高自身知名度。
其实,状元的诞生具有极大偶然性的。某位学生高考考了全省第一,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是全省最优秀的考生,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的就不在少数,况且状元成绩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状元”们的确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是可以的,如若过了头便有跟风炒作之嫌。
名校对状元的哄抢便折射出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崇拜心理。各省高考出分后,屡屡曝出北大与清华招生办老师起冲突的新闻,甚至还有拉扯“高考状元”的行为。这让人不免反思,如此竞争是否妥当,这种行为是否与这两所顶尖高校的地位相匹配。
实际上,还是人才选拔标准过于单一,以及唯高考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所致。国家也一直在改革这种弊病,譬如综合能力评价等考核方法就减少了“分数至上”主义的荼毒。然而我们理想的改革方向与社会的固有观念和实际表现还是大相径庭的。相信在教育部的努力之下,“高考状元”的炒作热潮终将褪去。
有人专门调查过那些昔日的高考状元们在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众多高考状元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泯然众人矣”,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并不一定发展得更好。这也警示着我们,过度的追捧对“状元”来说反倒有可能是一种桎梏。
此次两会提出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高校人才引进恶性竞争行为,就有助于给“高考状元”的炒作降降温。在浮躁的功利社会中,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以“唯分数论”去评价一个人的优劣,让名校哄抢“状元”、“康熙皇帝”敕封“状元”这种闹剧少上演一些。(中国台湾网网友:赵志慧)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