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8年03月06日 09:27: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今年,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多了一个身份——全国人大代表。齐玫说,作为一名新代表,她倍感荣幸,但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齐玫表示,她非常关注我国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建议将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3月5日《北京晨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这个层面来看,将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共识”,中央也在战略上作出了部署。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不久前,教育部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标修订重点。这都体现了国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决心和担当。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人习惯性地用“应试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出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比如,此前媒体报道,普通高中新课标公布,古诗文背诵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传统文化教育加码,赞同者颇多,但是调查也显示: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增加这么多古诗文的背诵,他们认为:古诗文背起来劳神费力,高考的时候,却只考寥寥几句,“性价比”太低。关于强化古诗文背诵与高考的现实“冲突”,说到底就是一种“教育焦虑”。

  在这个角度上讲,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润心灵,还需要与教育改革联动,而改革首当“改”观念,要改掉急功近利的应试竞争思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甚至“走捷径”?还是为了让青少年获得审美体验、文学熏陶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显然,后一种答案才是我们最期待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底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其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无益处。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重点是要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意见要求和地方实际,细化出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引导,在财政上支持,实实在在让传统文化课在校园落地生根。(中国台湾网网友:丁恒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