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变迁”革故鼎新正扬帆
四十年,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却展现出了春运变迁的长大画卷。在这幅画卷中着墨最多的,要数中国铁路革故鼎新的壮阔景象。
革故和鼎新作为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并非完全舍旧谋新,而是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抛却旧糟粕,融入新精华。回首那时路,正是铁路未曾停滞的革故鼎新才成就了春运变迁。
改革初期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仅有5.17万公里,而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已经达到了12.7万公里。此间差距可谓“云泥之别”。日臻完善的铁路网络扩大了运能,解决了以往运能薄弱地区百姓的出行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了以往春运中“一票难求”的情况,“人在通途”已经成为春运的寻常景象。
更大的运能让“一票难求” 不再是制约春运出行的弊端,曾经“走得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对于更加美好的春运体验便有了更多期盼。
从过去运行缓慢的蒸汽机车,到如今飞驰而过的高铁动车组,高铁化春运将人们返乡和归程的计时单位从“日”变成了“时”。虽然故乡与他乡的距离没有变,但列车更高的运营时速满足了人们对“快点回家”的刚需,让人们拥有更多时间来享受与亲人团圆带来的幸福欢乐。曾经“春运难”已成为了岁月流逝的痕迹。
让“春运难”走下历史舞台的,除了速度更高的高铁动车组外,还有智能化服务为春运之旅带来的改变。从彻夜排队购票到动车组自主选座、从春运路上用泡面果腹到互联网订餐加入春运、从肩扛大包来回奔忙到“智能导航”清晰指路……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智能化服务填补了过去的服务空白,为人们春运之旅带来了更多舒适、温馨出行体验,让人们在旅途中乐享铁路发展带来的更多福利。
在春运中,社会声音往往是对于春运体验的最真实注解。曾经网友对铁路的“口诛笔伐”在今年春运中已然消失不见,更多旅客开始在朋友圈中“晒服务”、“晒体验”,媒体镜头的方向也从过去的春运“出行难”转向了春运背后的“坚守故事”。这种舆论风向的转变反映出了人们对铁路春运改变的认可和对出行体验的满意度,也印证了铁路的发展脚步始终向民而行。
春运变迁和铁路发展有目共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春运美好出行的需求也必将再度增长。在将春运体验变得更加美好,甚至供大于求的路上,中国铁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回望四十年,春运变迁中描绘出了铁路的发展历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铁路,革故鼎新的风帆正起,未来的春运更加值得期待。(中国台湾网网友:冯书浩)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