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春运”是对民生情怀的坚守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春运即是如此。
什么是春运?为什么会有春运?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游子的乡愁,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直至1979年这支迁徙大军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春运”一词应运而生。
翻开春运的历史相册,那些泛黄黑白照片内的“棚车”“绿皮车”既是人们的出行希望,亦是民生期待摆脱的“窘境”。
回首那些年的春运,受交通不便的影响,即便是在拥挤的乘车环境中,过年回家和与亲人团聚,依旧是人们内心最大的期盼。铁路作为国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和大众化运输工具,亦随之被百姓给予厚望,成为折射“春运”的缩影。
与其说春运是条路,倒不如说它是座桥。数十年来,人们从独木桥走上了铁索桥,从石拱桥踏上了跨海大桥。不再是小心翼翼的脚步,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春运的巨大变迁,也感受到中国铁路进入新时代所展示的新作为。
放眼今时春运,舍弃与家人团聚,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春运服务者;每天开行5600余列的高铁动车组;“复兴号”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奔驰;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VR导航等智能科技的投入,以人力、运力、科技力筑起春运最牢固的支柱。
曾经人们彻夜排队买票,而今却在指尖上实现了说走就走;曾经人们在拥挤的车厢内饱受煎熬,而今却在旅途中享受着“列车春晚”带来的快乐;刷脸进站、互联网购票、高铁列车网上订餐……这些春运之变,是一代代铁路人为满足人们出行需求而不懈努力的折射,是铁路部门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践行。
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先后推出了扩大运力供给、提升旅客购票体验、提高春运服务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等系列利民便民新举措,不断丰富和提升人们出行的选择和体验。可以说,“春运”因民需而生,因民需而成长,而这当中离不开铁路部门深浓民生情怀的细心滋润。
铁轨两端连乡愁,护航游子暖春途。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经过铁路部门的不懈努力,一个新时代春运出行的崭新景象已然呈现,这是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实现,是铁路发展成果的展示,更是伟大民族复兴强盛的呈现。(中国台湾网网友:宋文强)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