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

2018年02月26日 16:11: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人民日报2月23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稚子小儿的顽皮可爱,为人父母的百般疼爱,自古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是人生圆满的象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李白念及家朝朝暮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悲怆的杜甫念及家怅然泪下。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家风之德,无论是“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介子推,还是“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的屈原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厚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崇德为先,再赏其才”基因,家风建设、孩童德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位,从寸草春辉中解读“心能辨事非,处事能决断;心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的处世标准;从兄友弟恭中诠释“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的人生方向;从让枣推梨中感知“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的交友准则;从晴耕雨读中品味“对贤者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的为学之道。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家风之廉,幼学启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字字句句将清廉二字烙印在幼童心中。近年来,一些贪官在忏悔时候反复诉说年少贫穷经历让其贪婪无厌,殊不知不是“穷怕了”而是“胆大了”。家庭的富足受很多因素影响,但贫寒不等于贫穷,贫寒的生活也可以不贫穷。闯关东里母亲抱着孩子用讲故事办法挨过饥饿和寒冷,相信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一定十分富足。方岩的胡则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胡家人,胡氏后人寒窗苦读和为国为民的努力从未改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家风之爱,“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童子朗朗上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道出圣人之母爱之真切。父母之爱不在于新添衣服玩具,而在于赠与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在于对孩子犯错刻意回避,而在于赠与孩子知错就改的勇气。周恩来的侄女插队时应征参军,被其知道后立即要求退回。罗荣桓在弥留之际交代子女只有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当浅薄之爱转变为家国大爱时,美好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就会代代相传,有气节有骨气有正气的少年就会星火不断。(中国台湾网网友:沈苏青)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