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须在精准长效上发力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等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紧盯目标、再接再厉,打得更精准、更有力,还要组建“集团军”。(2月24日人民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人民群众对此深有体会。然而,迈进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的树立起绿色政绩观,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长久的贡献。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将污染防治,作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
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渐渐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制度和监督不断完善到位。在监督上,去年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的8个督察组,分别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8省区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将问责机制发挥到极致,真正通过督察树立起了地方领导干部的绿色政绩观。而在制度上,我国相继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完成5.7亿千瓦,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00多万辆。同时,11万多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可以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和基础。美丽中国建设,既要环境优美,也要生活富美,这样才能满足群众的期盼。只有各地领导干部从思维上转变执政观念,将绿色发展融入到决策中,真正的将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只有这样青山绿水才能永驻,金山银山也不会失去。(中国台湾网网友:雨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