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生日”受质疑,让诚信公开驱动慈善事业发展
近日,一个名为“同一天生日”的募捐活动在朋友圈刷屏,但有人质疑此活动信息造假。例如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而且名字也不同,这样的公益活动,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此活动的主办方回应称产品调试错误并向公众道歉,但该事件给国内慈善事业带来的质疑却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从罗一笑到袋鼠骑手到同一天生日……中国慈善业已历经风雨,公众的捐献热情不应再被人为因素冷冻,网络慈善是对公益事业的一种创新,更应建立在诚信、公开、透明的基础上。
诚信是慈善不可或缺的基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此次事件而言,其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公益活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募捐行为必须建立在真实和信任之上,献爱心本来是件好事,可以连基本的信息都出现错误,而丢掉了公益事业公开透明、规范合法的本色,最终失去的会是公众的信任。目前对此事件的质疑甚嚣尘上,比如贫困学生是否真实存在?受助人的信息是否能被公开?善款流向了哪里?这些运营上的漏洞已经引起不少质问,也涉及到法律问题,不仅会对捐助人产生伤害,让善心蒙上阴影,进一步而言,这样做最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只有通过调查讲清楚说明白,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为爱心保驾护航。
慈善机构需要对善款的流向做到公开透明,只有保证善款用在实处,才能不让奉献爱心的网友们寒心,才能保障以后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善款流向的公开透明也会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给公众的疑虑,保证公众的知情权。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善款筹集的目的进行验证,保证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对善款筹集的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落实善款的使用,并向社会进行公示,公开捐赠记录、善款发放进展、善款使用进展等。让公众有更多机会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监督善款的执行。只有保证善款流向的公开透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才会有良好的未来。
诚信、公开、透明会助力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会增加公众进行公益行为的信心。国内的慈善公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路一定会有磕磕碰碰,但是要避免犯低级错误。“同一天生日”也是当下公益环境下的产物,和大环境一样还要成长,关注这个事件的每个人都是公益慈善的利益相关人。问题事件不能被放大和夸大,需要每个人一起去努力把慈善宣传好,做好。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中国台湾网网友:邸泽鑫)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