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当“考官”,就要不怕“考”
岁末年初,各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大考”拉开帷幕,基层党组织认真梳理工作、盘点得失。近年来,许多地方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增设了群众代表质询环节,实现“上评”与“下议”结合,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彰显了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制度设计仍有优化的空间。笔者了解,一些社区年终述职评议中“群众”代表性不高,参加的多是热心社区事务的“熟面孔”。(1月2日人民网)
近年来,许多地方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增设了群众代表质询环节,让群众代表来“批评”、“挑刺”和“揭短”,这种让群众当“考官”的评议方式,改变了以往群众“远远观望”的状态,让群众变身党建工作的“参与者”,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收集意见建议,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这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个别社区年终述职评议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参加评议的“群众代表”代表性不强,多是热心社区事务的“熟面孔”,这样的“考官”所提的问题能否代表整个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多少人会碍于情面将问题“包装”得委婉?群众评议是“探根究底”还是“蜻蜓点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考官”大多是“熟面孔”的症结源于个别基层党组织的自信心不足,缺乏“迎考”的勇气,怕生面孔“考官”挑刺、找问题、为难自己。为了省心、省事,干脆就找一些“熟面孔”,这样该有的环节都有,问题也找了一些,但是由于“考官”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其评议的效果也势必事倍功半。
诚然,要从根本上杜绝“群众代表”代表性不强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个“选”字,“考官”选的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甚至一定程度上挫伤基层群众参与党建评议的积极性。因此,在“考官”的选择上要慎重考虑,在避免清一色的“熟面孔”的基础上,要把那些敢讲真话、敢较真儿的热心群众选出来,让他们来当“考官”,做“裁判”,真正把问题摆出来、把原因找出来、把建议提出来。
让群众当“考官”,就要不怕“考”,应当做到少一些“熟面孔”,多一些“生面孔”;少一点空话、套话,多一点真话、实话;少一些“不痒不痛”的建议,多一些“一针见血”的实招。这样的群众评议才是“有滋有味”的,才能倒逼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始终把党建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中国台湾网网友:安彦溪)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