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被贩卖,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据法晚报道,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贩卖他人隐私信息来谋取利益,7000条私人信息打包价为5000元,最后经过记者砍价之后,价格被降低到1000元。平均每个人的信息价值仅有2毛钱。
私人信息被不法分子集体打包出售,这样的情况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毕竟,个人信息关乎自己的隐私安全。但是,却有人将他人的隐私视为自己的发财捷径。这些被贩卖出去的私人信息,也容易成为一些诈骗分子的目标。徐玉玉案已经警示过我们,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所以,打击一系列的诈骗信息,应该从源头进行封锁。对于这种集体贩卖私人信息的行为,必须要重拳出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遭受过不少的骚扰。例如,登记过买房子的人,很容易接到各种楼盘推销的电话。细细思考就不难发现,有些信息登记过后,就会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共享信息,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有些人会经常收到类似信息的骚扰了。
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明确规定,转卖个人信息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严重者,也将会受到严厉的追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私人信息被贩卖依旧很猖獗,相关的处罚报道却很少出现。屡屡被曝光的问题背后,是相关追责力度不足的体现。
对于贩卖私人信息的行为,执法部门虽然执法难度大。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只要愿意用心去追查问题,也并非毫无办法。只要执法者能够将监管的触角延伸,也能进一步保证公众免于被骚扰和被诈骗的风险之中。
当然,打击私人信息被贩卖的情况,也不能全部依托执法部门,公众也应该进一步行使自己的举报权。面对反复的骚扰电话,一般人都采取挂断了之的方法。虽然,电话是挂断了,但反复不断的骚扰电话,依旧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不可小觑的麻烦。所以,公众应该将骚扰电话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的执法部门,以此来寻求执法部门的介入。只有公众和执法部门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的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除了要鼓励公众及时举报以外,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应的举报渠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举报这类骚扰行为,其实并不清楚。相关部门虽然有举报渠道,但公众却并不清楚,这也暴露了执法部门对于这类举报渠道的宣传不足。开通绿色举报渠道,让每个被骚扰者能够轻松的举报,这样才能形成对于不法分子的威慑力。如果每个人都能轻松的完成举报,也就不必担心如今泛滥成灾的私人信息得不到足够的遏制了。(中国台湾网网友:刘颂寒)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