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关怀式谣言”再妖言惑众了

2017年12月18日 15:22:00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12月15日《燕赵都市报》)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而实际上,这样的“关怀式谣言”的背后,是故意制造恐慌的恶劣表演。

  往往遇到“关怀式谣言”的时候,我们的市民都会十分积极,自己的善意被利用了之后,就会在朋友圈里转发,就会转发到自己所在的QQ群和微信群里去,提醒朋友和家人不要吃某某食品,不要喝某某水,不要买某某产品。

  “关怀式谣言”有着各种属性,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出发点无外乎这样几种:其一,帮助花了钱的公司打击竞争对手。比如有一则关于水的“关怀式谣言”,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攻击某款纯净水,但是通过描述和提醒,大家都能看出是说的某款纯净水;其二,是故意制造社会恐慌,打击报复社会的心态呈现无疑。比如最近流行的“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肉松不能吃”,有视频,有专家,有提醒,而实际上这些视频是移花接木而来的,根本就不是真实的。这样的“关怀式谣言”实际上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关怀式谣言”不仅仅是好心办坏事。对于市民而言,虽然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但是也需要有基本的行为底线。对于说不清来源的信息,对于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对于存在疑点的信息,切莫随手一发。你在转发的时候或许是没有目的的,或许只是善意的,或许只是为了关怀家人和朋友,却可能被人利用了你的鲁莽和善良。

  比如“阿司匹林可以救命”的信息,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位老人在看到这个信息之后,发生了危险的时候吃了阿司匹林,结果加重了病情,险些死亡。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我们的善良如果变成了伤害,是罪莫大焉的。

  这也警示监管部门对于“关怀式谣言”要加大打击的力度,不能让某些人打着关怀他人的名义,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关怀式谣言”的本质依然是谣言,就别让其妖言惑众了。不能只是识破还要严厉查处。(中国台湾网网友:郭元鹏)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