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的背后是节俭观念的缺失
双十一过后,呼喊声一片,有的为还在路上迟迟不到的快递,有的为一言难尽的买家秀,有的为“剁手”之后空空如也的购物车,以及同样空空如也的银行存款。也唯有在购物狂欢节过后,我们才会冷静下来思考:看似大力度的折扣活动真的让我们享受到优惠了吗?那些堆积成山、以备不时之需的货物,真的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吗?
而最终的实际却证明着,这些看似“省钱”的背后,实则为“吃土”做好的铺垫。许多人喜欢用“吃土”作为没钱的一种自称、调侃,甚至是自嘲,是先于他人嘲笑自己穷时的抢先自黑,用此态度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说白了,相比自嘲,认识“吃土”背后的勤俭之道其实更为重要。
网购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新的消费形式,但是与此同时,也在扩大年轻人的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提前消费。人们一面标榜自己善于节省,比如乘坐公交车,积攒在微信红包中抢的每一分钱,看到购物APP上的减免活动凑个单,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不再打开一次性餐具,以此节省零碎的钱。一面又用高价格和品牌来保证商品的质量,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比如覆盖世界各地的代购,比如承担了爱好和兴趣的各类电子产品。我们是否该思考,超前消费以及过度消费的背后,是否是我们当下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而这些“非用不可”的东西,是否是我们当下真的需要的。
我们总说老一辈的人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没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这种消费习惯让人不痛快,让人缺少了当下享受的幸福感。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份“节约了一辈子”的消费习惯,才有了后来初入职场就能带着房车和心爱的女孩儿结婚的资本,才有了教育下一代的最好的家风传承,才有了避免浪费、“物尽其用”地实现产品的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样要省吃俭用,“穷其一生”,而是在新时代的消费习惯下,形成新的“节俭观”。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的是,当下消费主义的陷阱,避免买一堆不需要,至少当下不需要的商品,然后在自我观念中不断更新淘汰这些商品,重新购买。购物消费带来的虽然是新鲜感和享受感,但更应该认识到的是每月分期还信用卡时的日益艰难。
其次,对自己的收入水平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从“温饱”到“小康”很多人借此用来形容自己收入,这说明,从心理上,对自己的收入的多少以及生活开支的比例是有所认识的,这也就告诉我们,“温饱”水平的你在娱乐和享受上的开支要更少。
而最重要的,是认识和做到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删除手机上种类繁多的购物客户端,只留下几个不同类型但访问频率最高的;减少支付宝和微信中虚拟金钱的流通,换做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时可见的消费更能让人认识到花费的概念)。
节俭,不仅仅是指对消费有度的要求,也是自律的最好的体现,从消费入手,形成现代的节俭观念,对于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状态同样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提升体验的过程。相信通过节俭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财富,会让你拥有的同时更加的珍惜和爱护。(中国台湾网网友:纪春晖)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