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凝聚起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用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用文化指引人、感染人、凝聚人、塑造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推动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让文化新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讲话中,不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推动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延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特性。正是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能够从无数艰难困苦中跋涉而来,创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五千年文明史。
我们在汲取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背景下,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让中华文化永葆时代风采。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不断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政治生活、先进文化发展,不断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新活力,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新局面。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让文化亮起来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在当前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民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极大丰富,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用文字的力量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经历时间和人民的考验,成为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传播主流价值,发挥“工匠”精神,聚焦时代主题,不断进行文艺创新创作,创造出更多贴近生活、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让优秀作品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点亮人民的文化生活。
三、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活起来
精神食粮的养分汲取是美好生活追求中的重要环节,怎样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保障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利益最大化,要求我们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多样化、更融合性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占领新高地,势必要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狠下功夫,让文化不仅成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营养品”,也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心剂”。我国是文化大国,具有文化资源“宝藏”,如何更好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和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机遇,智造出更好更多满足人民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可能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注入市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深入发掘文化市场潜力,形成文化领域产业链,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效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文化复兴、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之路。(中国台湾网网友:芦苇)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