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面前,看祖国如何乘风破浪!
19日是西藏林芝市工布新年大年初一,当地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似乎感受不到大震带来的影响。地震发生后,由于救援及时到位,当地秩序井然,节日氛围浓郁。地震没有冲淡节日的喜度,西藏各地新年的时间有所不同,其中最早的是藏历十月初一的林芝工布新年。19日是工布新年初一,林芝街头环卫工人认真打扫着卫生,街道上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宛若平日。(新华网,11月19日电)
藏历新年前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上下亿万人民的心,在当地干部、群众、驻地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灾难面前处理得好就是默默无闻、淡然划过,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引发一场又一场的舆论哗然,甚至得不到控制。我们不得不为国家对群众民生利益的重视程度点赞。民生工程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的根本是百姓得到多少实惠,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多大提升。百姓的幸福不是仅仅看经济发展的成果,更要看重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能享受到多少。
大至一国,小至一县,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解决好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抓好民心工程。为此,政府工作要由“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重视群众主体意识,重大会议试行群众旁听,公共事项决策实行群众听证。设立政务微博、公布监督电话、实行电视问政,畅通群众参与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四风”,树立良好形象,确保群众生活安定。
惠民生,得民心还要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去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跑赢”GDP,基尼系数进一步收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要看到下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对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要看到其对经济社会迈向“双中高”、打造“双引擎”的巨大助力。特别是当前,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只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才能充分释放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能量。
民生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利民之事,丝发需兴;厉民之事,毫末需去。”做任何事情,民生都是不变的“指南针”,需须把握好这个“指南针”,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让中国这条大船满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乘风破浪,驶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彼岸。(中国台湾网网友:安小镇)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