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6时许,放学的铃声刚刚响过,15(3)班的陈桂霖、罗舒心和15(6)班的甘文俐准备到公交站坐公交车回家。当她们走到邕武路长岭坡附近时,发现一名老年男子倒在路边,此情形让她们不知所措。这时,几名男同学走了过来帮忙。几名同学随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到达现场期间,蒋平超一直和120救护车的医生保持联系,三名女生则守在老人旁边轻声呼唤老人,想让老人保持清醒状态。(4月12日 南国早报)
我国是一个崇尚道德、正义、文明的国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但面对社会上近些年来,老人倒地讹人的事件,却让热心的路人反倒成了在一旁观看的吃瓜群众。面对老人跌倒,大多数人脑子里在第一时间想的不再是赶紧上前去扶,而是脑海里在打小九九,到底自己该不该过去扶?能不能扶?要不要扶?这值得人们反思。
该文中学生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扶起老人,并及时拨打120,这样的行为必须点赞。面对老人倒地,愿不愿扶是道德问题,敢不敢扶是勇气问题。从接力相助晕倒老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们在突发事件中的道德选择,而且也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道德风尚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扬。可以说,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也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传统美德是可以继承发扬的。帮助老人,关键在于激励和唤醒人们内心中最美最善的因子,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并且让“好人得到好报”成为一种常态。生命都应得到尊重,扶起摔倒的老人,只是做了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事情,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道德底线问题。让“扶老人”成为一种社会主流,不仅要唤回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更应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走出信任匮乏的恶性循环。如果坚守道德和良知的人多些、再多些,如果逃避道德责任和义务的人少些、再少些,那么“扶不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热于助人,尤其是帮助老人,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尊老爱幼的最真实写照。这是道德,是义务,是责任。虽然现在社会上有极个别的案例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社会真要因此而变得那么麻木的话,这样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生存,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摔倒了会有人把我扶起来。帮助老人本是义不容辞的事,学生们能摒弃这些杂念坚持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高尚的无私的品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传递。如果大家都以助人为乐、尊老敬老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我们的社会岂不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中国台湾网网友:朱仲凯)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