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一场声势浩大的真人版“非诚勿扰”——千人单身联谊活动在海淀区双清路某酒店举行。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科院等数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位男男女女等待着情侣“速配”。当天持续4个小时的联谊活动,流程安排相当紧凑,每位嘉宾平均每分钟即可新认识一名异性朋友。
面对相亲,大学生们心态不一。有人认为恋爱是一种能力,是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有的人是在家长的催促之下被迫相亲;还有一部分人则担心自己被“被剩下”转而主动出击。据悉,这次的活动女生比男生多出两成。
为什么相亲这种原本被认为是有迫切婚恋需求的大龄青年才选择的开门见山式交友方式会在青年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呢?
首先,对异性爱慕的情愫本来是青年时期的需求,所以大学生想谈恋爱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自己的交际圈有限或者是在性别比例失衡的院校,把相亲当作一种认识异性的渠道,去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就会遇到自己的人生伴侣。这未尝不是一件乐事?但与此同时,相亲热开始低龄化的现象也反映出在当今一部分青年人中存在“婚恋焦虑”。
在以异性恋家庭作为维稳单位、个体家庭仍然有强大传宗接代惯性的社会,单身人群,无论男女,面对的社会压力不言而喻。而由于社会竞争加剧而导致的平均学历提升和工作年龄推迟更造成了大龄男女在择偶理想上的“丰满”和现实选择的“骨感”。在传统思维中,女性年龄常常是男性择偶最初始的量化指标,加上男女双方都对最佳生育年龄的在意使得女性在婚恋上比男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参加本次联谊活动的男女比例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父母的催促、还是社会对“剩男”“剩女”标签化式的片面理解,“恐剩焦虑”不可避免地会渗入到学生群体,对年轻男女,尤其是女青年的心态有一定影响,相亲低龄化也就在所难免。所以说大三大四的大学生有恋爱危机意识,想要“先下手为强”是合情合理的。在这个年纪是可以考虑个人问题的。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并愿意主动参与到寻爱之旅中,这是大学生自主意识提高的表现,但需要大学生们明确的一点是,那就是不能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大学生交友恋爱是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尊重。不过请各位单身的大学生不要过度担心自己会“被剩”,大学时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毕竟没有“面包”,何来爱情?而且如果自己够优秀,就不用怕“剩”。只要懂得规划自己的情感,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多参加活动,扩大朋友圈,就不必担心会“被剩”。(中国台湾网网友:温玉萍)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