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 2017年适合“搞”事情
2017年04月11日 13:5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家里:“老妈,你们干嘛呢?”“看《人民的名义》。”单位里:“那剧还真挺不错!”“哪个剧?”“《人民的名义》,你没看啊?”上班一天,我就听了不下四次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讨论。自去年,广电总局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影视作品相继被“砍”。但是,近日一部《人民的名义》能在改动不大的情况下完整的搬上荧屏,烧红舆论半边天,受到全民追捧,让豆瓣点评都高达9.1分,不得不让人猜测国产政治剧要回温了。
要说《人民的名义》烧红的是群众对政治的热情,那《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烧红的就是群众对文化的热情。无论是政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一定程度得暗示着这个时间节点下广大群众“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群体性心理动态,我们的决策者不能视而不见。
古人讲,做成一件事情要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为什么老理儿总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天意难测,一个人可以凭借智慧、勤奋做事情,但是能不能做成事情很多时候还需要“机遇”两个字。组织生活要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要清正廉洁、社会风气要积极向上,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同时更应该抓住群众需求最高的关键节点。反观当下,依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现象。张口闭口理性信念,一开会、一调研就提反腐倡廉、党风建设,回到实际工作中却“挂羊头卖狗肉”戏弄群众、愚弄组织。“天价烟”、“黄金酒”“穿山甲”一股股波涛汹涌的利益歪风;“3.48米站牌”、“Z字型盲道”、“站台减肥椅”一场场让人唏嘘讪笑的建设风波。群众在呼唤政治光明,部分领导干部却上演“一叶障目”的鬼把戏。
时机总是稍纵即逝,一边是群众需求涌现的“黄金节点”,一面是党的建设中“打虎拍蝇”的强烈要求,市场经济中有个道理“有需求就有市场”,用于政治建设同样。2017这个需求年,这么掐指一算,真的很适合“搞”事情。(中国台湾网网友:陈燕)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